姚家山甫小学是位于潍坊高密市西北角的一处偏僻小学,只开设一二年级的课程。校内所有房屋都建自上世纪80年代初,冬天进风,夏天漏雨。多年来,很多老师怀着一腔热情来到这里,但一个个都相继调离,只有刘相彪和他的妻子刘瑞梅坚持了下来,村里的乡亲们称这所小学为“夫妻学校”。文/图记者刘建宇实习生李伟涛
破砖和棺材板用来重建学校
刘相彪和刘瑞梅同岁,都是潍坊高密人。1984年,23岁的刘相彪和刘瑞梅分别被从其他学校调职到姚家山甫小学任教。经当时学校领导介绍,两人相识并于1985年结婚。姚家山甫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学生来自附近的姚家山甫村和孙家营村。
刘相彪说,当时姚家山甫小学共有5间教室,都是泥土房,其中一间还因年久失修坍塌。为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学校上下共7位老师自己动手盖房子。
“村里有一处水库,原是一片坟墓,雨季过后就有村民去刨坟地,刨出来的破砖和棺材板很便宜。学校没有钱,就用这个造房子,给学生造桌凳。”刘相彪说,原本学校的“黑板”是用理发后的头发渣和泥后涂上黑色颜料。后来学校里才用上水泥抹的黑板。
自制教具夫妻俩身兼数职
“村里的学校不好办。”刘相彪说,从1984年开始,姚家山甫小学的老师们就来来走走,短的不到3个月,长的也不过1年。到2001年,再也没人愿意问津这所偏僻小学,学校里只剩下刘相彪和刘瑞梅夫妻二人,这所学校也成了村里人口中的“夫妻学校”。
因为师资短缺,姚家山甫小学从原来的五个年级,缩减为一二年级。村里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就必须送到镇上读书,可即便如此,夫妻俩还是分身乏术。刘相彪笑说,他和妻子都是“身兼数职”。
因为学校里没有一件像样的音体美、电教器材,夫妻俩就自制了很多“土教具”,如泡沫塑料做的环形、纸板做的圆形、铁丝做的长方形等。为弥补“物质”上的缺憾,刘相彪和妻子尽可能地变着法儿教孩子,读、写、演、唱样样俱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