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那些年我们背过的学生守则
2014-08-06
关注掌上高考

  今年8月1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将2004年版《守则》、《规范》合而为一。其中,移除“见义勇为”,增加“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等内容持续引发舆论热议。分析版本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从“高大全”到“近实际”是修订的趋势。
  开卷

  《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自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以来,影响了一代人。2004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以下均简称《守则》、《规范》)。今年8月1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将2004年版《守则》、《规范》合而为一。其中,移除“见义勇为”,增加“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等内容持续引发舆论热议。分析版本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从“高大全”到“近实际”是修订的趋势。

  “终于不再像领导发言”

  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本次修订,舆论对此也热情高涨。据南都记者统计,2012-2013年相关报道达500余篇,主要意见包括内容过度拔高且老化,也有专家提出应根据年龄、地域推出差异化版本。

  201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将删除空洞内容,将修订的呼声推向高潮。

  今年8月之前,网上可见的媒体报道达到110篇,反映了舆论对修订的期许。而意见稿发布后,内容简化、规定可操作化的特点受到好评。2004年《守则》和《规范》共计70条,2000多字,本次意见稿仅9条,300多字。南京五中学生方雨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学生守则终于不再像晨会上的领导发言了。

  最大焦点———移除“见义勇为”,截至昨日已有932篇报道参与讨论,最热微博转发量达1613次。《守则》修订专家组组长邓友超告诉媒体,“见义勇为之所以未入选是因尚存争议,孩子很难判断见义勇为的时机”。对此,尽管有部分网友担心学生正义感弱化,而更多媒体、网友认为此举成熟合理,《法制日报》称为“理性的回归”。还有人进一步呼吁,要对高考加分中涉及见义勇为的内容进行规范。

  此外,加入“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等与时俱进的内容也备受关注。

  “不准”少了,内容细了

  《守则》几经修订背后,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判断。

  “认真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内容从1981年首次发布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沿用至今,而“拾到东西要交公”、“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了。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统计,在1991年小学生《规范》中,“不准”出现21次,成为历年《守则》、《规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在2004年版中小学生《规范》中,要求式的“尊重”也出现了13次。在2014年意见稿中,词语的重复程度已下降,仅“养成”、“了解”等有重复,出现次数只有2次。

  与此同时,宏观概念持续减少,可操作内容相应增加。

  以“讲法治”为例,2004版《守则》用“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概括,2014年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不做违法之事”;保护环境也被引入新版《守则》,包括“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等。

  话语若“孩子气”会更好

  本次修订的宗旨是“希望制定孩子够得着,实实在在的中小学生守则”,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

  新版本也获多数网友“点赞”。《新京报》肯定新版《守则》不再“拽孩子跑”,而是注重“引着孩子走”。

  当然,也有网友在支持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就认为,“还是应该更基本一些,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也应有所区别”。《南京日报》则提议用“孩子气”的话语规避“口号”。

  还有部分网友对《守则》发布后会否被束之高阁提出疑问。对此,《中国教育报》指出,“除了在内容层面解决‘假大空’问题,还需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解决守则的性质和定位问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