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若不吃火锅,那就等于没到过重庆”这句话你一定听说过,这是重庆火锅作为重庆美食代表和城市名片的一个见证。作为一个重庆人的我,自然要向你介绍介绍咱地道的重庆火锅。
据史料记载,火锅在商周时期就诞生了——当然,那还不是重庆火锅。重庆火锅的来历嘛,倒还有几个传说。有一种说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火锅在江北城发展壮大。挑担子的小贩买来水牛杂碎,洗净后切块。在担头置一泥炉,炉上放一个分格的大铁盆,盛一种又咸又麻又辣的卤汁。于是有江边桥头做苦力的工人围过来选一格且烫且吃,按块数计价。后因既经济而又能增加热量,于民国二十三年被重庆城内一家小饭馆高档化,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却将分格铁盆换作赤铜小锅,蘸料也由食客自行调配,这样愈加干净且适合重庆人口味。还有一说为:重庆两江交汇之处——朝天门,原是回民屠宰牲口之地,宰牛后只取肉、骨、皮,内脏却弃之不用。码头工人、纤夫将其拾回,洗净后倒入锅中,加入水、辣椒、花椒、姜、蒜、盐等物,煮来吃,一是能饱腹,二是能驱寒、祛湿、暖身。久而久之,便成了重庆最早最有名气的毛肚火锅。无论重庆火锅生成于江北还是朝天门,但它出自江边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重庆火锅里,其菜品丰富无比,发展极快,囊括了所有可供食用之物,涉及到禽畜、水产、海鲜、野味、蔬菜、五谷、菌类等。而且,其底料亦是涵盖面广,选用了郫县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牛油、汉源花椒(或茂县花椒)为原料。大概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先用旺火熬化牛油,再倒入豆瓣,待熬成红油后,快速炒香花椒,随后掺牛骨高汤,加进豆豉、冰糖、黄口老姜,放川盐、醪糟和干辣椒熬制。之后,便变成了火锅汤底。在吃法上,豪放的本地人举杯挥箸,边饮酒喝茶边谈天说地,好不痛快!不止在冬季,即使在炎炎夏日之下,也有食客身影浮现。他们沉醉在其中,汗流浃背,甚至赤膊上阵。人们的欢笑声在轻烟中缭绕。
火锅,这一词语既是炊具名,又乃技法,它表现出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素生熟、麻辣鲜香、嫩脆绵烂、清香浓醇融为一体,它表现出了中国饮食之道所蕴含的和谐性。火锅,在重庆上下人见人爱,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张闪耀的名片。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重庆市“中国火锅之都”的称号,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由此可见,火锅有较大的普及性。
如今,“秦妈”、“德庄”、“小天鹅”、“孔亮”、“刘一手”等各大品牌如山峰般拔地而起,群峰耸立,抢占一席之地。重庆火锅遍布各地,从西北戈壁腹地格尔木到东海之滨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椰岛首府海口市;甚至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俄罗斯莫斯科立足。
咱重庆火锅就是这样,准能吸引你前来品尝。你收到这张名片了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