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简称人大附小)分别组织一年级、六年级两个班的同学上了两节很有意思的数学课。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这两节课刚刚开始,瞬间变成了讨论的海洋,辩论的天地,到处都充斥着“我赞成”“我想试一试”“我说的对吗?”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没有举手就可以回到问题,发现问题就可以登台指出。也许你会认为这个课堂也太没有规矩了,难道任课老师就这样让学生肆意胡来吗?
其实这不是肆意胡来,更不是没有规矩。而正是人大附小课堂四声文化的真实表现。据介绍,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包括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其中,掌声是指真诚的欣赏,在专注倾听中成就欣赏他人的能力。笑声是指身心的愉悦,在情感满足中享受课堂学习的美好。质疑声,是指求异的思维,在善于表达中激发产生独立见解的意识。辩论声,是指批判性思辨,在敢于思辨中发展审辩思维能力。
人大附小四声课堂展示
人大附小四声课堂展示
另据介绍,四声的提出起源于人大附小郑瑞芳校长对当初人大附小课堂发言不积极,如何能让课堂活跃起来的思考。为此,郑瑞芳提出一种理念:“附小孩子上课发言,说错了也要理直气壮!因为只要思考了,你就是最棒的。”意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之后随着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更多的孩子胆子大了起来。但仅仅课堂热闹远远不够,基于“如何能使学生的发言更有深度,让学生有独立见解”的思考,在2014年人大附小第三届科研年会上,郑瑞芳正式提出了课堂四声的理念。
课程展示后,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对人大附小课堂的四声文化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其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指出,四声文化课堂是真实的课堂也是高效的课堂。他认为,四声文化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辩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审辩思维是很可贵的,而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看来,四声文化课堂最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真实另一个是生动。陶西平表示,四声文化课堂将审辩思维带入了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知识教授方式。同时,四声文化课堂上的沟通是真实的,并非是老师带动的引领式沟通,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充分的沟通,有效的沟通,它让课堂上的沟通真实发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点评
国家督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吴正宪点评
国家督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吴正宪则认为,一个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四声文化课堂中的掌声和笑声让课堂里的学生更有兴趣、更有自信,让课堂更有温度,而质疑声和辩论声则让学校的课堂更加理性,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和解答现实世界,这也让学校的课堂也更有了深度。”
“四声文化课堂之所以可以做到由表及里,融入到每个人大附小老师的血液里,这不仅需要老师的耐心,还需要老师的深度,更需要老师的智慧。”同时,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支瑶坦言,要想做好一个学校的教学干部需要明确正确的方向,要有规划并抓住关键问题,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并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点评
人大附小为吴正宪等人颁发聘书
研讨会现场,人大附小数学专家指导工作室也正式宣布成立。吴正宪、孙京红成为人大附小数学专家指导工作室首批专家。据人大附小校长郑瑞芳介绍,之所以成立专家指导工作室就是为了能够让具有一定层次的老师能够在专家的带动、引领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帮助这些老师能够再次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郑瑞芳还透露,数学专家指导工作室只是人大附小专家指导工作室的第一步,今后学校还会邀请更多的不同学科的专家在学校成立指导工作室,带动不同学科的老师进一步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