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能把我儿子安排到好一点的班级吗?找一个好一点的班主任吗?”这几天,杭城公办小学的老师还在审核新生的报名材料,就已经有心急的“一表生”家长托熟人来咨询分班的问题了。
记者了解到,小学的分班一般是8月中旬才开始的。
奇怪的是,这件年年都在干的活,不少学校校长却有些避讳。有校长私下吐苦水,说,分班这个事难。分得好不好,不仅仅涉及到家长会不会有意见,更主要的是能不能“摆平”班主任。
问了多所学校,记者发现,抽签是学校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确定好“游戏”规则,分起来较为公平。至于按什么标准抽,学校间的差异还是挺大的,甚至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有的学校会按学生性别抽签,有的学校会按学生面谈表现抽签,最让人觉得惊讶的是,有的学校按家长学历高低作为抽签分类。
最普遍多见:
按学生表现好坏
说起分班,家长普遍认为学校会按孩子的成绩来分。这一点,在初中、高中较为常见。作为刚刚入校的小学生,他们之前无任何学习成绩参考,分班依据是什么?
“按他们的面谈表现划分好、中、差等三个档次,然后由老师分别从每个档次里抽取一定人数后组班。基本上,各档次的学生在每班人数相当。”有学校老师透露,这就是小学报名时,为什么学校会设置面谈环节的原因之一。
这么一说,记者倒是记起来,小学报名当天,城东一所在家长中口碑不错的小学,针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倾听能力、生活常识以及协调能力,开放了4个体验教室。在其中一间倾听教室里,一名老师向等待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皮球,并朗读一小段文字,要求学生听到“球”字时拍一下皮球。“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打羽毛球……”当老师念到这段时,有个男生反应特别快,“咚”地一声就把皮球砸到了地板上。边上几个女生似乎听到了召唤,也纷纷跟着拍皮球,全场只有一个男生一脸迷茫,还抱着球不知所以。一旁另一名负责记录的老师说:“第一个孩子注意力比较集中、倾听能力好;最后一个孩子表现不佳。”记录卡上,第一个拍球的男生有三颗星星,最后一个拍球的男生有一颗星星,其他人都是拿到了两颗星星。这张体验卡在报名离校前要交给学校,由学校老师负责录入电脑。
“其中A类学生综合能力最好、C类学生综合能力欠缺。”学校教务处老师向记者透露,这个记录卡上星星的多少会成为分班的依据。每个班分配到的每类学生数量差不多,但每类中哪几个学生分配到哪个班,则像电脑摇号一样随机。
最特立独行:
按家长学历高低
对于这种按孩子表现分班,在不少学校老师看来,这是相当公平的。不过,也有校长说,他们遭遇了家长的“挑衅”,理由是:短短10多分钟就能够判断孩子的能力吗?
徐女士就是其中比较会“跳脚”的家长之一。她带着儿子参加了市中心一所热门小学的报名后就闷闷不乐。“妈妈,阿姨为什么突然要让我跳绳,我感觉在她面前跳绳很奇怪。”原来,学校老师让孩子跳绳,平时在家跳绳不错的儿子却在老师面前交了“鸭蛋”。“完蛋了,儿子的综合表现成绩一定很差。都怪他是一个慢热型的人。”
正因为这样,杭州某小学开始采用最特立独行的分班法——按家长学历高低。报名当日,学校会清晰地记录、核对家长的学历。教务处在输入时将此分成了硕士、本科、高中及以下三大类。
“按家长学历分班,并不是因为学历高的孩子学习好,而是他们的学习习惯会比较好,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会更高。以此带动其他家长也对孩子的教育更上心了。”这所学校的副校长很自信地表示,这样的分法并不是歧视学历层次并不高的家长,在分班时同样也是每个班某个学历层次的家长人数相当。从这两年的信息记录看,家长的学历比例一般是硕士10%、本科50%以上。
最纠结的学生:
由班主任抓阄“瓜分”
对于公办小学来说,每年分班的时候绕不开的还有一些特殊学生。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是教师子女、有智障但符合教育部门随班就读条件的孩子。
有老师说,分班时,作为班主任谁都不想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班级里。可是,又推不出去。
于是,还是由学校教务处来做“娘舅”,将这些学生的信息单独编排,让每个老师抽。比如说,一年级有13个班,这些特殊学生有6名。分配给哪个老师都不行。那么,13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就抓阄。6张纸里写着学生的名字,7张纸里是空白的。抽到空白的,班主任会大叹一口气,抽到有名字的学生,老师只能自认“倒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