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鹿城区教育局举行特色教育项目评审展示活动。6位校(园)长登台展示入围优秀项目,从“国学启蒙”到“我来了”现代教育文化,从“儿童哲学”到“意象绘画”教育实践活动, 还有生态课堂、自主作业,各校一一秀出鲜明特色,并邀请京沪教育专家现场点评把脉,通过“把问题找出来,让特色亮起来”,为鹿城“提升教育品牌,推广教育特色”出谋划策。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份,鹿城区教育局正式启动了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特色项目申报评选活动,共评审出优秀项目6个,培育项目11个,作为鹿城区首批特色教育项目集中亮相。
秀成果
校园长现场演绎
“设立国学走廊、展览学生书画,开辟《弟子规》专栏……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使师生浸润在诗书画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每周晨会班级经典诵读展示、每天中午‘习字一刻钟’、每年送春联等活动推进,让传承中华文化成为共同追求。”墨池小学校长陈绚娓娓道来该校国学启蒙特色教育,传递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
“《儿童哲学》是我们最喜欢上的课”、“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能说会道”……瓦市小学校长杨素琴展示播放的一个个学生视频,让现场顿时活跃了起来。《儿童哲学》课程在瓦小经历了十余年的摸索和坚守,目前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新路。
“走,到另一个地方去。”水心小学校长谢树标引用了今年温州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与大家分享该学校如何构建“自主、分享”的生态课堂,仿若走进一堂轻松自然的“生态课”。
“我来了!我来了!”正如这所年轻的新田园小学,校长金志明信心满满地阐述以“我来了”作为核心词的文化理念系统,体现的就是一种现代学校文化的新颖性、地方性和儿童主体性,给人以“世界因我而改变”的感觉。
市第九幼儿园是唯一入围鹿城特色教育优秀项目的幼儿园,园长陈文跃现场讲解展示生趣盎然。《有趣的地图》、《独一无二的苹果》、《变形的梳子》,一幅幅孩子们在意象绘画时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创造力。该园坚持有特色地做美术教育,从2005年以来,以“意象”核心理念贯穿教学体系,构建成了“写意教学——意象绘画教学——嫁接式意象绘画教学——美术区域活动”的教学体系。
找问题
专家鲜活辣评
“学校特色的形成一定有一个初始、发展、完善的过程,或许还是一个长期追求的一种文化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特色都需要继续努力,持续发展。”上海市特级校长张雪龙、《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柴纯青在现场评审直抒其意,两位专家都将点评重点落在对各校的特色教育如何完善、发展方面,给出鲜活辣评。
如墨池小学的“国学启蒙教育”,专家建议主题可拟为“墨池韵声,童蒙养正”,这样更能丰富特色项目的内涵,拓展特色项目外延;新田园小学以“我来了!”为核心词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对学生而言“我来了”须以“我能行”为前提。因为实践时间还不长,还要在顶层设计上尽可能完善;针对瓦市小学的《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建议要让哲学思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让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与培育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结合起来。
水心小学在实施“生态课堂”过程中,课堂应作为特色的载体,如何进一步聚焦课堂?又为学校发展会带来了哪些效应?这些需要做出更多的实践探索。
专家还建议第九幼儿园的“意象”绘画活动,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让一个项目的特色转化成为一所幼儿园的特色,一种弥漫在全园的文化。
对于何谓办学特色?张雪龙校长归纳为:要尊重共性为前提的独特;注重传承为基础的创新;经历打磨为过程的精品。而这次评选的特色成果多少都带有这样的特征。
亮特色
成果推向全国
今年3月份,鹿城区教育局启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提升教育品牌,推广教育特色”的学校特色项目评审活动, 全区共有36所学校申报了40个项目,约占到了全区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二,内容涵盖了课程、教学、管理与文化等方面。该局邀请全国教育专家、我市教育名家共同评审出优秀项目6个,培育项目11个,作为鹿城区首批特色教育项目集中亮相。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鹿城区包括建设小学、瓦市小学、实验小学、九幼、马鞍池小学、区实验中学等学校主办或承办的省内外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国专家、教师共计6000余人参加。作为首批优秀项目之一的建设小学陈钱林校长,还曾在全国第四届新学校论坛作有关自主作业演讲,将鹿城的特色教育推向全国展示。
“要从今天展示的项目论证中得到借鉴与启发,把问题点出来,才能让特色亮起来。”鹿城区教育局局长全一凡说,近年来鹿城教育经历了“五朵金花示范、素质教育推进和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一部分教改项目已初具特色,但需要继续深化、提炼与包装,必须进入“特色培育和推广辐射”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色亮相>>>
□墨池小学:国学启蒙教育
□新田园小学:“我来了”办学实践
□瓦市小学:儿童哲学校本课程
□水心小学:构建生态课堂
□建设小学:自主作业
□第九幼儿园:“意象”绘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