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将迎来长达7周零1天的暑假。日前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要求精减中小学生暑假作业,有效遏制假期违规补课。(7月4日《京华时报》)
教委发文要求精减暑假作业应该不是第一次了,要求少留或不留书面作业,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要还孩子一个精简的暑假,一个快乐的暑假,这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是一脉相承的。
还孩子一个精简的暑假在学校层面落实起来还相对容易,关键还在家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你的孩子上什么班?”这是暑假开始家长见面常问的话。随着暑假的到来,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数理化英,此外还有武术、舞蹈、写作、游泳……各种辅导班让家长们应接不暇。加之辅导班吹嘘的兴趣全面培养,潜能及早开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等口号,也迎合了部分家长趁机给孩子“恶补”的心理,如此“同心协力”的结果,就是把孩子推向了一个假期比上学还累的境地。
造成不少家长这种行为的有多种因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这些家长过于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总认为只有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成绩”才叫教育,而且,这些“成绩”最好能立竿见影。什么逛博物馆、做公益志愿活动等等在这部分家长眼里无疑是在浪费光阴。这种观念不改变,即便教委发文提倡让学生“多进博物馆”“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实际执行中也难免大打折扣,这种思想和观念上的“精减”其实才是最难的。
曾听到一位家长讲述自己的牢骚:随着暑假的到来,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做各类公益活动,有的是做清洁街边卫生,有的是到养老院为老人排遣孤独,还有的是利用特长免费开展便民服务,等等。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和社会接触、体察社会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当然,学生本人倒是没有什么,他们一个个热情满满,甚至感觉很新鲜。然而家长不买账了,因为家长要的是“收获”,要的是“意义”。在不少家长看来,扫了一天的地,维持了一天的车站秩序,发了一天的传单,这能锻炼什么?能收获什么?因此牢骚、失望,甚至抗议。可见,要还给学生一个精简的暑假,仅靠精减作业的一纸文件还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的家长了解到真正的教育是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不带功利地去看待孩子的活动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然而,这很难。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已经形成习惯,什么都要求快,要求立竿见影。幼儿园的孩子一回家都会被家长追问,今天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能背诵几句唐诗宋词,能说几句英语,或者会跳几个舞蹈动作,家长就会认定这家幼儿园是优质幼儿园。而不会把孩子在那里是否开心快乐,是否发现有值得好奇的事情作为评判的标准。其实,后者才是蕴藏在孩子生命深处更为重要的东西。但我们的社会,从教育工作者到非教育工作者,很多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态焦虑,对教育的理解也就难免片面和肤浅了。
但要改变这些,就需要在平时就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施加影响,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和学校也应身先士卒、做出表率,教育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守得住平和安宁,方可拨云见日、迎来花开。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线教平(执笔:张晓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