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作文到底写成什么样子才算是合格呢?其实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或者说没有答案。同样一篇文章,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我们无法左右读者的标准,那么我们不妨从自己入手,考虑如何能够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即,感动自己。
作文竞赛指导:浅谈作文中的“感”
一篇文章要打动读者,首先要打动作者。有史以来的名篇巨作,无一不是作者有感而发,激情之作。即使是以虚构见长的小说,也是从作者耳闻目睹的若干感动他本人的素材中脱胎而来的。由此可见,做文章,“感”是第一位的。有了“感”,文章才不会沉闷;有了“感”,文章就注入了灵魂;有了“感”,文章才能打动人心。毫不夸张地说:“有感而发,文章绝佳。”
那么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
首先,要解决“有感可发”的问题。
没有真实的感受,要写出好的文章,无异于无米之炊。“拿来主义”在这里是不可取的。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指的是借鉴别人语言上的运用技巧,华丽的词藻,巧妙的句式,而不是他人的感受、素材。因为这些东西是每个人文章中独一无二的要素,一旦异主,势必会弄巧成拙、漏洞百出。所以,真实感受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亲历亲为。有的同学总感觉平时的生活枯燥无味,毫无感觉可言,没有可写的素材。实则不然,殊不知,平凡小事中方能尽显真情,点滴水珠亦能折射七色光芒。又有几个人会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历惊天地泣鬼神的所谓“大事”呢?我们的素材其实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感受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地触发。记得听一位家长曾跟我说过这么一件事:某日,携孩子秋游公园,恰逢夕阳西下,远望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水鸟在嬉戏。湖边的长椅上,一对时致暮年的老人相依而坐,脸上露出祥和的笑容。就这么静静的坐着,没有对白,在夕阳的余晖中静静的坐着。听到这段描述,我不禁想起了“相濡以沫”这个成语。可是,这位家长却说,当他让孩子也来体味一下这温情无限的情景时,孩子却觉得这没有什么,表示什么感受也没有。这不禁使我陷入了沉思: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内心感受上的敏感程度似乎太低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无感可发、无事可写。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