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缺氧,不缺教育精气神”
——探访世界海拔最高小学西藏普玛江塘乡完小
■本报记者 高伟山
阳光直射,却觉得凉意侵袭;一说话就喘气,连坐着都觉得心里发慌,这是记者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学校——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完小时的感受。日前,记者随西藏“两基”国家督导团检查组来到山南地区,来到了这所学校。它与不丹王国相邻,不丹人来中国参加国际物交会的人们,翻过山看到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这所校园里的红旗。
在这里,高寒缺氧让本地人上去都免不了喘大气。记者在此逗留1个小时后,就只能用嘴呼吸了;采访3个小时后,同行的一位记者已经喘起粗气,难以继续工作了。
高寒缺氧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
早晨7点,记者驱车出发,沿山蜿蜒行驶4个多小时,从海拔3000多米的山南腹地来到海拔5373米的普玛江塘乡完小。
“你好!”“谢谢!”在操场上、宿舍里的藏族孩子,看到陌生人走进校园,呼啦一下都围拢过来,用他们仅知的几个汉字向客人们打着招呼。学生们仰着绛红色、透着羞怯的小脸蛋,在高原澄净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纯真可爱。
记者发现,学生的个头普遍比较矮。“高寒缺氧会对孩子的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学生有些反应迟钝。因此,我们的教学进展比较费劲儿。”站在“罩”在宿舍外面、用以聚集阳光保暖的“阳光暖廊”里,校长云丹这样介绍。
透过云丹发红的眼睛、发黑的嘴唇,记者看到了长期高寒生活在云丹和其他教师身上留下的印记。在这里,许多教师患上了多血症、关节炎、高原性心脏病等。尽管如此,云丹还是在这里驻守了8年。
原本在浪卡子县工布雪乡完小任教的云丹,是2002年县里教师交叉监考时,第一次接触到普玛江塘乡完小,当时校园里都是草坯房。第二年,他自愿来到了这所学校任教。其间,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生活在离校50多公里的打隆镇,有时开会路过镇子,他也没有时间回家看上一眼。
云丹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被父母勒令离开普玛江塘乡完小,是在今年8月。当时他到拉萨开会,头疼了起来。医生检查后说是多血症。“我父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和我从来只谈工作上的事,让我努力工作,要求进步。”云丹说,但得知他生病后,父母头一次打电话嘱咐他要注意身体,不许再在海拔那么高的学校呆下去了,要不然病会更严重。而云丹安慰父母:“我身体没事,可能因为太累了,而且每年教育局都有体检,没有大问题。你们放心。”忽略疾病、宽慰父母,只因为云丹离不开学校和孩子们。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