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寒假里,青岛市南区近4万名中小学生度过了不一样的数字化假期。“以前就是上网搜索查找资料,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听微课、做试卷,还可以与老师交流,真是太棒了。”青岛26中初一学生田一蔚描述着自己的假期生活。为此,市南区教育局寒假前在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上更新了近2000条学习资源,让选择性学习成为可能。
这是当下青岛市中小学生数字化学习生态的一个寻常场景。“互联网+”技术引发教育的变革,学校的围墙正在悄然打破,学习变得没有边界,个性化学习变得不再遥远,新的教育生态正在我们身边逐渐生成。
随着《青岛市“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出台,我市教育信息化以飞速前行的步伐实现着改革创新: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中心,我市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为引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实现青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新路径。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我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我市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被列为全国27个典型案例之一,是副省级城市中的唯一,青岛的教育信息化经验由此被推广到全国。
智慧校园“加速度”——
三年时间从27%提升至95%
与传统课堂的黑板、粉笔不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市将目前中小学普及信息化教育最高配置——智慧校园纳入青岛教育的目标。
日前发布的青岛教育2017年工作目标中,“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被单列为重要一项。其中,重点支持300所农村薄弱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市95%以上的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将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装备”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而三年前,我市中小学智慧校园仅有294所,占比仅为27%。
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速在全国领先,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从1G升级到40G,互联网出口带宽从1G升级到10G,全面实现网络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2017年底前,各区市教育(体)局接入带宽升级至40G,区市所辖学校接入带宽升级至10G,2018年全市100%中小学将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目前,全市1021所学校开通网络空间,占学校总数的94%。我市成为教育部网络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培训全国各地校长1000余名。我市还创新完成PPP建设模式全部审核程序,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实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目前我市资源平台已经注册学校空间969个,教师空间54821个,学生空间27708个,聚合各类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和教育应用,不断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
从“云端”进课堂——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如何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这是全国教育界为之努力的目标。因为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各种先进的技术从“云端”落地,深入课堂,融入学习,方能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在青岛二中高一级部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程志通过自己的平板电脑发送了3道有关向量的运算题,还有几道附加题。不到两分钟,教室前面的电子白板上就开始出现学生提交的答案。当大部分学生提交答案后,程志的讲解方才开始。“这是真正的以学定教。”程志说。
信息化教育构建之初,我市就注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形成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据悉,2016年至2018年我市将建立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课题协作体30个,逐步推广“生学为本、自主探究、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线上线下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处处可用、时时能用、事事适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如今,市实验小学体育课不同于以往,学校为全体学生配备运动健康管理手环,体育老师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监测学生运动,收集群体的运动大数据,调适学生的运动项目。而且这个小手环还可以通过监测睡眠,将校内外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纳入学校管理中。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机制,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6年全市10万名教师全部实现网上晒课,评出市级优课2181节。目前全市汇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10T,其中92%全市免费共享。
创新资源汇聚模式——
“大数据”推动教育现代化
我市信息化教育之所以一马当先,得益于统筹发展的“青岛模式”。我市坚持统筹思维,通过拓展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对全市1089所学校师生生活、学习大数据的收集、汇聚、分析、共享,实现了教育管理、资源汇聚、学校管理等模式的创新。
创新资源汇聚模式,丰富大数据分析系统功能。我市依托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优课晒课、微课评选、NOC创新大赛评选、电脑作品评选,通过对资源平台教师上传资源进行免费版权确权和保护,建立了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奖励推动、优胜劣汰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与此同时,我市还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支付模式,建设青岛智慧教育中心管理平台,通过智慧教育管理系统、平行智慧教育服务系统、掌上校园服务系统、校园创新能力建设服务系统、综合数据分析系统等的深入应用,推进学校科学治理。
2016年10月,教育部表彰了27个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我市上报的《统筹发展融合创新——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区域整体推进模式》从全国98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入选城市,并成为教育部《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参编工作唯一地级城市。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青岛经验”,通过典型带动,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处处可用、时时能用、事事适用”的具有青岛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未来的信息化教育是什么样?“在‘互联网+’时代下,师生在同一张网上分享教育资源,学生获得知识、探究问题的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一节普通的语文课绝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可能有宗教、旅游,甚至数理化学科的内容,老师信手拈来,为学生呈现一个立体知识的图貌;大城市的孩子和偏僻乡村学校将同上一节课,并实现教学互动,教育的区域化差异将逐渐缩小……”市教育局电教馆馆长秦新描述的青岛信息化教育所引发的变化,令人对未来的教育平添几多期许。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也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岛教育,正在信息化的大路上阔步前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