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合理吗?
这次的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调整了小学一年级学习拼音和识字的顺序:识字一个月后再学拼音。
很多人觉得这样的顺序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毕竟拼音是识字的最好工具。
专家解释,这种变化不仅跟当今一年级小学生的识字状态有关,更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关。
“过去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说,但是现在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对汉字并不陌生。“我们做过调查,90%的学生在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80%的学生都认识‘地’。”
再有,识字课第一课“天、地、人”选自《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第一个单元安排识字也体现了教科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汉语拼音只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阅读的“拐棍”,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后是要丢掉这个“拐棍”的。
对于语文教材,社会上另一个争议就是古文古诗篇目的增加。
“大家不要被古诗文的数量所困,古诗文更多是要求孩子们读读背背。很多课文都是很浅显的几句话,很多故事内容他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通顺、读正确就可以了。”陈先云说,在古诗文方面,增加古诗文的量,一部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背诵的篇目,共75篇,另外很多古诗文都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已经了解过的。比如,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故事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文言文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学生们学习不会觉得吃力。
其实,大家之所以担心古诗文篇目的增加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一部分原因来自教师在教学中,对低、中、高学段的教学要求没有体现出差异性。“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到了高年级,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陈先云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