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统编教材编写专家回应:教材为什么这样改?
2018-02-06
中国青年报
关注掌上高考

  自去年9月1日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与教材相关的讨论就此起彼伏,一直没有间断过。比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了”“小学一年级为什么要先学识字后学拼音”“古诗文篇目增加是否增加了学生负担”……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和教材编写的多名专家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采访,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引导人们对教材有更加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教材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成热议焦点?

  众所周知,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国家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都在课程教材中集中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中小学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且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于去年7月4日正式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了一流专家进行教材的编写。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三科教材“组建了140多人的庞大编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

  国家对教材如此重视,又花了这么大力量组织编写,为什么教材中的一点“风吹草动”会立刻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专家们普遍表示,社会公众讨论教材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大家对教材总会有一些已经固化的理解,现在新教材跟以前不一样了,一定会去探讨这样变化的合理性。”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说。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其实近期社会上对教材的讨论动机是好的,都是希望教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要注意有些讨论只关注了教材知识点的变化,而没有考虑到每个知识点背后的内容。“每个学科都有核心素养,这是编写教材的前提,因此教材的某些变化正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素养的培养。”这位负责人说。

  新编历史教材到底“变”在哪里?

  历史教材的变化绝不仅是“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那么简单。

  很多人还记得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致远舰冲向吉野号的情景,“以前所有教材在讲述甲午海战时都表述为致远舰是被鱼雷炸沉的。”叶小兵说,不过史学家对这个细节进行了仔细研究,查看了作战双方的航海日志,最终确定炸沉致远舰的不是鱼雷而是炮弹。

  “教材编写是非常专业的,不仅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发展,也要体现国家认知的变化,同时还要反映我国最新的发展态势和成果。”叶小兵说,学科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教材一定会发生变化。可以说,教材的这种变化更符合史实了。

  再有,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还不是很系统,有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充斥在屏幕上的各种古装剧。一些文艺作品不仅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产生了误导,甚至也会影响社会普通民众对历史事件的判断。针对这种现象,教材“对难于理解的术语、概念,尽可能采用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叶小兵说,教材不是学术著作,既要考虑教育性,也要兼顾学习性。

  新编历史教材主要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来编排。所谓点,就是一些具体的重要史事,比如事件、人物、历史现象等。所谓线,就是历史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这样用点线相互相连,以线串点,以点连线,使学生既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史事有所理解,便于学生打好历史的基础。”叶小兵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20258202 2018-05-07
SRC-1991952092 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