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古诗词能成为"网红",继而引发讨论,这是件好事。
前几天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身高1.8米、在复旦附中读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成为新擂主。她不仅在节目的第一环节中斩获了第二季开播以来的最高分,还在第二环节中频频说出流传度较低的诗词——据统计,她的诗词储备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首。
学院君也看了这期节目,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像很多网友那样,觉得"哇,这个女孩肯定是个大学霸",而是节目过后,网友对武亦姝的评论,以及背后引出来的"孩子到底要不要背那么多古诗词"这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
比2000首古诗词更可贵的
一旦一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成为所谓的"网红",总会有不同声音。对这位复旦附中女生来说亦是如此。有人说,她肯定是个"天才",否则学业那么重,哪儿有时间背会那么多古诗;有人说,肯定是从小背父母逼着背的,肯定"童年比较缺失"之类;有人还说,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
这些声音其实都正常。不过事实是怎样的呢?在2000首古诗词之外,更可贵的是至少三件事。
一是,武亦姝并不是一个偏执狂,也并没有偏科。据悉,她文理发展均衡,还是班级的化学科代表。(其实,就算偏科,又怎样?)
二是,她坚持背古诗词,特别在学业繁重的时候还能如此,是出于热爱。用她的话来说,"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
第三点尤其值得一提,就是她所在的复旦附中,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
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出自《诗经·七月》,而这首诗均收录于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据悉这套校本教材一共6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说,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说的一个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都要占到二三十分。因此,常有家长质疑学校这个安排会浪费孩子时间,甚至有个学生在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
因此,黄荣华说,武亦姝的走红,只能反衬出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学生)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换言之,不是武亦姝在古诗词方面的造诣有多深,是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修养已经少得让人担心。
能够率真地表达这样观点的老师是难得的。他曾多次对记者说,他担忧的是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正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很多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