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小别离》:在只有一种价值观的世界里
2016-09-07
新闻晨报
关注掌上高考

  曾索狄

  一

  先说点题外话吧。

  11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二。那时学校的气氛已经有点微妙,高三近在眼前,分数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一次物理单元考失利,年轻的班主任单独训话,一本正经地告诫:“再这么下去,大概只能上个普通本科。”

  少年时心高气傲,一句话就气得泪流不止。心里埋怨自己,上课听起来似乎都明白的东西,到写作业做卷子时怎么又力不从心?然后忧心忡忡地向母亲抱怨,她比我更焦急,连鼓励都显得无奈:“物理是很难啊,要不帮你找个老师补课?”想了想,又补充:“可能还是没有找到应试的办法。唉,真希望到你孩子那辈,不用再受这种罪。”

  我没想到,这句感叹,多年后会在电视剧里看到。在最近热播的《小别离》中,海清扮演的童文洁,也是这么对女儿说的:“希望将来有一天,你的孩子不用再这样辛苦。”这个在戏里作天作地、焦虑不已的母亲,大概比谁都明白,在考场上,知识的实用性全无意义,分数的高下才是关键。

  这个片段一度让我有些沮丧。时光哗啦啦过了十多年,我早已从埋头苦读的高中生变为人母,但当年的小小希望,在今天看来仍是奢望。更沮丧的是,随手点开微信,几条育儿自媒体的推送跃然眼前:《冲刺幼升小,兴趣班怎么选?》《0到3岁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你应该这么做!》《那些年,我们做过的幼儿数学思维书》……

  想让孩子不辛苦?好像是天方夜谭呢。原来等我当了妈,我比我妈更狠。

  

  有这个小故事调剂,回头再说《小别离》的优点,似乎就很自然了——它很真,从剧中三个中考家庭的“出国故事”中,你能轻易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甚至看到当下中国式家庭的普遍难题:在应试压力愈加沉重的今天,父母该怎么面对子女?背负了过高期待的子女,又要何去何从?

  “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等于完了。”对80后、90后甚至00后来说,这样的语句太熟悉了。中国孩子的青春期,不就是围绕着这样的焦虑展开的吗?课程紧张、卷子如山、课外补习不断,老师反复强调“差一分就被甩到几百名后”,爸妈每晚小心翼翼地送上牛奶,问“作业做完了吗”。戏里有个令人哭笑不得却又极其写实的细节,朵朵因为母亲的特训疲惫不堪,吃着晚饭就趴在餐桌上睡着了。仅仅是这一个片段,就立住了之后戏里各式各样的母女大战:高压至此,母女间的冲突还少得了吗?

  而在对“留学热潮”的探讨中,更多中国父母的尴尬也跃然纸上。他们并非真的铁石心肠,忍心让孩子为分数所累,甚至远走他乡,只不过在“考上重点大学才能出人头地”这近乎唯一的社会价值面前,他们别无选择,卯足了劲想多留几条后路。但事与愿违,分数往往“别离”了亲情,出国留学也可能高不可攀。

  朱媛媛扮演的吴佳妮,自强好胜,希望学霸女儿能通过出国,摆脱工薪阶层的平庸,却屡屡受挫。挡在“出国梦”面前的,是“没钱认命”的痛苦。而海清扮演的女性高管,最难跨越的则是情感关——不出国,她就永远处于对分数的焦虑中,连自己都意识到女儿因此和自己“越来越不亲”;决定出国,原本就已压力山大的女儿又多了一层负担,自己也难以承受漫长的分别,轻易就被思念折磨得声泪俱下。

  换句话说,成功至上的中国式教育理念,给两代人带来的隔阂与忧伤,它全摆在这里了。

  当然,演员们清一色的演技在线,也加强了《小别离》的真切感。在《我爱男闺蜜》和《嘿老头》里把自己定义成“话唠”和“胡同串子”的黄磊,这回终于不再送上略显浮夸的喜剧表演,而是恰如其分地融入了一个父亲的形象,温暖、善良、开明,有一点小俏皮,更多的是生活。海清则从“国民媳妇”和“女强人”的形象里毕业,成了一个焦灼而生动的妈妈。

  

  优点明显,遗憾同样鲜明——在那么多真切的问题之后,《小别离》给出的答案却依然似是而非。于是,有人批评它“三观真而不正”,在某种程度上还加深了观众对那些残酷的“社会潜规则”的认识。

  比如,即便剧中方圆、童文洁夫妇时不时会反思对女儿是否过于严苛、缺少沟通,但你依然很难在这样一对高学历、高收入的夫妻身上,看到除了成功学之外的价值观。他们明明懂得应试教育的弊端与无聊,也体谅女儿的疲惫和反抗,却唯独想不起“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也挺好”,只能继续变本加厉地唯分数论,为中国式教育再添一把柴火。

  比如,你能看到吴佳妮家庭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却看不到它的实现。生于富人家庭的张小宇成绩再学渣,依然能在金钱的铺设下轻轻松松踏上留学之路;而工薪家庭的学霸女儿琴琴,想要出国只能通过破釜沉舟的卖房、过继给海外的大姨等“非常规”手段,母亲吴佳妮的期望更要被无情地讽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还比如,《小别离》的人设,套用的依然是影视剧里最老派的模式:离异的重组家庭一定有着糟糕的亲子关系;在虎妈猫爸的搭配中,妻子一旦处理不好子女的教育问题,工作就一定会出错,丈夫也往往会遭遇婚外若有若无的引诱……

  所以,即便电视剧给了大团圆结局,打出了“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这样的温情标语,看戏的人却轻松不起来,焦虑的更焦虑,无助的更无助。

  这,不能不说是影视与教育共同的悲哀了:世界大千,明明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获得独特的价值,明明影视剧应该把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端到观众面前,百花齐放,但今天我们所能得见的,却往往只是单一的一类人生,一种三观。那么,它的正与不正,又从何说起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6-10-30
未标题-1.jpg
中国教育在线 2016-10-24
a95edc99b3994d4ca86ce001567b29d8_th.jpg
中国教育报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