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帕米尔高原异常寒冷,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苏约克村小学变得敞亮起来。巡查完校园,校长吐尔干·吐尔地说:“寒假过后,孩子们该回来上课了,只是这次不知道会不会又少几个人。”
苏约克村小学位于新疆乌恰县托云乡苏约克村,现有75个孩子就读。吐尔干说,因为家人赶着牛羊四处转场,这些牧民的孩子大都住校。1993年,政府出资给学校建起3间宿舍,每间宿舍25平方米,塞进9张上下床,拼成一个上下层的大通铺,十七八个孩子挤在一起睡。
从过去不上学、上不起学到现在寄宿读书,牧民的孩子挺知足。而且,现在苏约克的小学生上学几乎不花什么钱,政府每个月还给补助。吐尔干笑着说,补助够日常开销,不过学校还是养了130只羊,羊养大了卖了可以保证孩子每天两顿饭里都有肉。
虽然自己的学生有吃有住,吐尔干还是有几桩心事放不下——
学校的教室修于1987年,2008年维修过一次,但6间砖木结构的“大龄”教室毛病不少,其中3间夏天漏雨漏得厉害。孩子们挤在不漏水的角落上课,中间还得不停地换位置;冬天教室不暖和,孩子们得自己烧炉子;宿舍也一样冷,写作业都得裹着被子。
苏约克村不通电,每天学校用发电机发一两小时电,夜幕降临后,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很有限。2003年,政府给学校配了电视、DVD、7台电脑,可是因为缺电,计算机课几乎开不了。
学校地处偏远,条件恶劣,教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都不愿意长留。托云乡居民多为柯尔克孜族,孩子们本来就缺少汉语环境,偶尔来个汉族老师或会汉语的老师,也因为条件艰苦很快离开。这样一来,学会汉语的孩子少,双语教育推进很慢。
身为学校校长,吐尔干为了留住学生和教师没少花心思,可是不但教师来了很快就走,一些家长也设法把孩子转到县城或条件好的学校读书。有人还专门在城里租了房子“陪读”,没了稳定收入,日子过得很拮据。“山里的孩子也需要‘光亮’,我年纪大了,希望有更多人关心他们,给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吐尔干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