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4种学区制建设形式:
相同学段学区 教育主题学区
直对入学学区 其他形式学区
学区形式有哪些?
探索4种学区形式
成都市自启动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区(市)县结合本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学区制办学,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深入推进学区制建设工作,昨日,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市学区制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意见》专门提出4种学区制建设形式,明确建设学区制重点任务,要求学区内应凝练和保持各个学校的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区(市)县内应打造学区教育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区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制度文化。
《意见》要求,全市各区(市)县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组建不同形式的学区,开展学区制建设。其中,有以下4种学区形式:
相同学段学区。这种学区将按相对就近的原则,把几个相同学段的学校组建为一个学区,缩小相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实现相邻学校协同发展,实现学区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其一般可分为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
教育主题学区。此种学区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来确立学区主题,并紧密围绕主题开展工作。
直对入学学区。结合区域内小学、初中布局,将小升初对应“单校划片”的小学和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学区单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协调发展。
其他形式学区。也即是说,除了以上学区形式,鼓励各区(市)县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学区划分形式,创造性开展学区制建设工作。
学区制怎么建?
从五个重点入手
那么学区怎么建?又有何重点任务呢?按照《意见》将从优化学区管理、共享教育资源、深化教师流动、统筹教研培训、推进规范入学等五个重点入手。
《意见》提出,各区(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学区内部组织管理框架;构建学区管理的制度体系。并发挥学区内优质学校引领、示范作用,在学区内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
统筹学区内的教育设施设备、场地,实现学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软硬件设施共享。统筹学区内社会资源,加强学区内薄弱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促进学区内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通,实现学区内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同时,推进“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鼓励以学区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师跨校竞聘工作,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学区内交流,鼓励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在学区内走教。
此外,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区分布,结合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初中划片或划片微机派位入学工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