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早教具有显著区别的地方在于,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项目是通过引进欧美儿童博物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公益实践模式,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建立的集创新型、互动式、示范性于一身的儿童博物馆——它强调儿童亲自动手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在玩耍中学习。
儿童博物馆的前生今世
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在国内的落地,源于2011年底老牛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在美国夏威夷一次环保项目考察之旅,偶然的机会被当地的儿童博物馆所触动。那种体验式、互动式的博物馆,与普通展示性博物馆相比,更加符合儿童动手探索的学习特点。参观结束之后,牛根生决定将这一项目引入中国,由此开启了儿童探索博物馆在国内的征程。
资料显示,儿童博物馆最早于1899年诞生于美国纽约,1964年,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推出了以《里面是什么?》为主题的展览,参观儿童在这次展览活动中,可以进入到展品的内部观察、体验并触摸展品,自此,“互动式”展览成为儿童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形式。如今,儿童博物馆已遍及全球20多个国家,仅在美国便有超过400家儿童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3000万人次的参观——儿童博物馆,也因此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文化机构之一,在儿童教育方面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与展示型博物馆相比,互动式博物馆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有道是“眼过千遍不如手动一遍”,儿童早期作为人一生中大脑形态、结构、技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互动式博物馆的出现,使得儿童可以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并通过探索、思考,使之掌握对事物的准确判断,最终达到在树立儿童自信心、形正健康的人生观、幸福观等多个层面,发挥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的独到之处
与国外儿童博物馆大多依赖纯民间公益性捐赠为主的模式具有显著区别的地方在于,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这一项目,首先得到了中央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儿童公益项目。
2015年在北京开馆的“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是在中央财政的专项拨款和老牛基金会的捐资下诞生的;而在这之前,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便与老牛基金会合作,催生了国内首个政府与公益组织共建的儿童博物馆——呼和浩特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5月31日,这座亚洲第一大儿童博物馆综合体进入试运营。
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它所倡导的“儿童博物馆的存在不是为了传递成人对知识的理解,而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一理念,与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教育改革理念不谋而合。核心素养体系鼓励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的熟练运用手段。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采取“让你动、许你碰”的办馆方针,鼓励儿童在馆中自主学习、亲自尝试,构建出了一个没有思维限制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孩子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说,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的建成,为完善和丰富中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形式,也为中国的早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虽然脱胎于欧美儿童博物馆,但它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北京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相结合,而在呼市馆,则将中国的万里长城、两千年的农耕文化以及当地的草原文化、民族特色有机融入到了馆内展项及教育活动项目中。
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积跬步而千里
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是老牛基金会关注0—7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公益项目。自项目开展以来,北京馆累计接待访客超过440,000人次,参观学习单位942个;呼市馆通过巡展活动,累计接待9,000多个家庭,11,298人次。这一项目的执行,不但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也使父母在陪玩之时,早早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这为下一步有的放矢的培养孩子成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介绍,除了即将启动的上海馆项目之外,未来老牛基金会还将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在广州、深圳、西安、香港等地陆续推广和复制这一项目。
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在“儿童探索中心(上海馆)签约仪式”上表示,文化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一直是老牛基金会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学龄前教育是投入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教育事业,投入产出比最高可达1:17。”正是因为如此,在老牛基金会多达219个公益慈善项目中,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它不但是老牛基金会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成功典范,更是其在实践“以教育立民族之本”这一公益愿景的坚实基础。
窥一斑而见全豹。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项目的不断复制开展,再度印证了老牛基金会一直秉承的慈善理念:“渡人渡己,心怀感恩;树人树木,责任天下。”
作为中国首家成立的家族基金会,老牛基金会通过儿童探索博物馆这一项目,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益慈善事业的价值所在,引领更多财富向善。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