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浦区一所民办小学门前,家长带着孩子排队等候进校面谈。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七宝外国语小学的“规则教育”尽管饱受争议,但家长仍然趋之若鹜。不只七外,沪上民办中小学的招生越来越火,世界外国语小学、平和学校、华育中学、星河湾双语学校……被家长追捧的这些学校,有的报名数和录取数之比高达20:1。
火爆背后原因何在?民办教育研究专家认为,上海民办教育发展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找到特色定位,满足了家长对特色教育和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专家预计,随着百姓需求变大,民办学校将会越来越热,因此,一方面民办学校本身须淡化应试色彩,避免沦为“应试大本营”;另一方面须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宏观规划中,合理布局,防止资源配置的失衡。
在校生逆势增长120%
“在1992年萌芽阶段,上海首批创办的只有5所民办学校,一批退休的老校长带着教育理想和情怀,借用富余的教育资源或停办的学校,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兴办了一批学校。”回忆起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历程,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民办教育研究专家胡卫说,作为教育改革的实验田,创立初期的民办学校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弥补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二是进行教育多元化的探索———公办不能做的实验可以让民办学校去做。
自1994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近十年来,民办中小学在校学生更是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大幅减少30%的背景下,逆势增长120%。特别是民办初中学校,往往成为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这已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上海的民办中小学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24年。截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上海共有民办中小学138所(不包含146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其中民办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在校生人数分别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5%、14%和9%,一大批品牌学校已经得到了社会认可。
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特色
民办中小学为何越来越火?胡卫分析说,民办学校面向市场办学,关注用户的体验和反应,市场哪里有缺口,它就去填补,市场导向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民办教育中体现最充分。
随着民办教育的兴起,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些争论,认为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存在同质化竞争,主要是因为校长和管理人员都来自公办学校,他们熟悉和使用的还是传统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
“上海的民办学校比较早地意识到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末,民办学校就出现了分化,从最初比较单一的模式,到目前纷纷找到各自的特色定位,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意识到改革的关键,还是要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对传统模式形成冲击和改变。”胡卫说,“一些民办学校率先推动了课程改革,建立了丰富的课程平台,开始满足家长对特色教育和高品质教育的追求,缓解了当前教育面临的矛盾和瓶颈问题。”
民办学校现在打的就是“特色牌”,既有提供国际课程的,如秉承中西文化相融合理念的协和双语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课程和发展通道;也有探索让学生“出得去回得来”,做到“中国核世界流”的星河湾双语学校,还有打造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的福山外国语小学;也有主打专业特色的,如舞蹈、外语、音乐等,当然,也少不了满足家长应试需求的学校。还有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的外来民工子女学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