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苏州信息化教育全国领先 公办中小学全接百兆光纤
2014-10-25
关注掌上高考

  已步入“深度应用和融合阶段”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超过70%

  苏州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深度应用和融合阶段”,信息化教育在全国领先一拍。昨天,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会上,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对我市教育信息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公办中小学全接百兆光纤

  教育信息化是个过程,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据杨宗凯介绍,教育信息化起步阶段的重点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培训,此阶段一般3个月到1年;到了应用阶段,一方面继续强化和更新设施设备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同时进入了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这中间主要包括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数字化教室、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等,这一般需要3年;而进入深度应用和融合阶段,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信息化教学必须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学方式方法三者开始交融,如果说纯粹的应用阶段,课堂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授,那么进入了融合,课堂就是导学为主,就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形式主要是交互式的探究,离开了信息技术,教与学已变得不再自如。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苏州已有扎实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20所,8个学生1台电脑,1个老师1台电脑;公办中小学100兆以上光纤接入率10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100%、45岁以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参与率100%,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超过70%,校均拥有数字学习资源超过150G,已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城域网,率先通过“校校通”“班班通”工程验收,先后成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和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据此,杨宗凯认为,“苏州已走过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逐步由浅层、低水平应用向深度应用整合、全面融合创新的发展阶段迈进”,即进入了“应用到融合的中间阶段”。

  三大原因促成领先

  根据杨宗凯等我国知名学者的判断,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仍处于起步和应用阶段,到2015年才进入应用、融合阶段,因而苏州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在国内名列前茅。

  苏州在全国领先一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教育局长顾月华分析认为,首先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自上世纪以来,我市一直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政府因此也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自1994年启动政府教育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以来,这套体系年年都列入了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去年,市政府还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全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其次,我市始终抓住了学校这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多年来,苏州以评促建,以评提升,先后开展了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如今220所市信息化示范学校占比已超过全市中小学校的38%。不断强化应用,积极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自主开发了3000多节名师课堂,整合推送了1.2万个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第三,机制创新也是苏州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我市通过与中国移动等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教育E卡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四步走”

  起步 一般3个月到1年,重点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培训

  应用 一般需要3年,继续强化和更新设施设备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同时进入了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深度应用和融合 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信息化教学必须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学方式方法三者开始交融。进入融合阶段,离开了信息技术,教与学已变得不再自如

  创新 形成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苏州市已迈入“第三步”

  ●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20所,8个学生1台电脑,1个老师1台电脑;

  ●公办中小学100兆以上光纤接入率10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100%、45岁以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参与率100%,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超过70%,校均拥有数字学习资源超过150G;

  ●已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城域网,率先通过“校校通”“班班通”工程验收,先后成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和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