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县级普通中学,不具备贵校的软、硬件条件和资源,我们该如何改革?”“身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怎样从细节着手,做对学生有意义的事?”诸如此类学校如何改革创新、如何做一名好老师的问题,不断抛向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近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学校改革与校长专业发展研讨会上,李希贵为在座的300多位来自东北三省基础教育一线的校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分享了北京十一学校在转型期的“挑战与挣扎”。
在李希贵看来,“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事”,而不是被现有条件所限制。李希贵任山东高密四中校长时,学校经费紧张,但他又想奖励老师,怎么办呢?李希贵联系了每一位本校老师所在村的村支部书记,让学生把给近阶段工作出色老师的喜报先送到村里,由村支部书记通过高音喇叭向全村广播。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作为一线教师,更要“做你能做的事,现在能做的事”,李希贵回忆起当语文老师时的经历:班里学生喜欢读书,但学校图书馆里没有合适的书籍。于是,李希贵把自己的和从朋友处收集的杂志、书籍拿到教室,又找来几个木头箱子,作为图书箱。此外,他还每天印制一篇课外文章发给学生,命名为“每天十分钟”。这样,“他们就慢慢喜欢语文,也开始喜欢我了。”李希贵笑着说。
自2007年李希贵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后,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进行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开始从对班级的关注转向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和教育目的的关注。主张教育要归回本质,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成为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为此,该校进行了培养目标、组织结构、课程体系和管理决策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