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用百年探索小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2014-10-27
关注掌上高考

  如果说,中国现代学制以1904年“癸卯学制”为标志,中国义务教育以清政府提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为正式发端的话,那么中国小学教育真正的现代化历程,则无疑是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20世纪10年代后。

  1915年,成志学校(现清华附小)在以上背景下成立,此次系列报道,我们将以清华附小的百年历程为样本,进行中国小学教育现代化的深度剖析,希望通过一所优秀小学的百年探索发掘小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百年清华附小的中国意义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2014年9月9日,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了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祝贺,我带领团队实践研究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对我们而言,此次获奖意义重大,一是首届获奖难度大,二是小学获奖比例少。因此,有人评价:秉持“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的清华附小,从学科建设到课程体系建构,再到育人效果,都进入国家一流水准,甚至引领全国。

  《中国教育报》10月15日头版头条“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栏目刊发专题报道“主题教学撬动学校变革”,官方微信发表文章“一所小学凭什么获得首届评比的教学成果一等奖?”

  的确,凭什么?

  这是一所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学校。历经百年铸就的精神财富,在我看来,其核心就是价值观的引领。1915年,清华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创立。此时正值梁启超先生提出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它让成志学校的小学子们也有了思想的启蒙。民国时期,学校董事会成员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学者们行胜于言的风范为它奠定了完整人格的基石;抗战时期,艰苦的西南岁月磨砺了它刚毅坚卓、自强不息的品质;解放时期,“爱国情怀、红色摇篮”是它的名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俭办学,全面发展”让它跻身一流学校行列;改革开放时期“基础与创新”以及当下复兴时期的“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赋予了它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回顾百年,无论岁月怎样更迭,不变的是“家国情怀、完整人格”!而这,恰恰契合了国家提出的价值观内核。百年教育历程中,清华附小不仅是践行,更是榜样。

  这是一所为中国基础教育提供思想与实践智慧的学校。始终鼎立教育潮头的力量,在我看来,来自课程建设的引领。20世纪30年代,学校董事会就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改进意见:要以人为本,还做出了“生字抄写要注重儿童能力,斟酌繁简”等细致点评;40年代,清华附小就开设了英语课,50年代,学校冰球队曾战胜过前苏联留学生冰球联队;60年代,清华附小首次进行大规模教学探索——“五年学制”。70年代,清华附小开始了语文、数学、英语一条龙课程改革;80年代,附小率先拥有了计算机教室……现在,附小在进行主题教学和课程整合的育人实践。

  百年来,清华附小时时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本原问题。这个百年的交接点上,我们正在实践中探索属于附小的复兴与发展的道路,提出《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提出并构建实施“1+X课程”体系。“1+X课程”中,优化整合后国家基础性课程是“1”,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化课程是“X”。实践中,学校制定《学科纲要》,研发各学科《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操作《乐学手册》。凸显“体育健康”、“亲近母语”、“实践创新”三大亮点,充分体现“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让学生在清华文化的润泽下,打下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基础,进而拥有未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能力。老师也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创新者,努力成为聪慧育人、高尚为师的清华人。我们不忘公益,参与的清华大学扶贫项目,就辐射9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这是一所有角落、有故事、有意思,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它用百年的声音宣告:学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和教师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生和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寄语

  自1985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用了短短25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今后的任务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我们的孩子不仅都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上有质量的学。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教育资源短缺、上学难问题已经得到根本缓解,社会和老百姓强烈呼唤高质量的教育。今后,我们应当坚持内涵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成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好的教育,其灵魂都是相似的。从窦桂梅校长曾经的“主题教学”,到新近的“课程整合”等行动中,能够看出与新教育异曲同工之妙处。我热切期待在中国教育的百花园里,有更多的花朵各美其美,让中国师生幸福完整起来,让中国教育真正站立起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起来。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