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啊,记得听老师的话!”站在校门外,黄勇(化名)不忘给第一天上学的儿子小可乐(化名)叮嘱几句。
小可乐就读的是一所北京市属重点小学,属于“幼升小”家长群体中流传的那种“牛小”。为了能给孩子找一所好一点的小学,黄勇夫妇从小可乐上幼儿园起,就开始筹划。几年来,他们几乎试过了所有的办法,托关系、筹赞助费,忙得焦头烂额。所有的工作都做遍了后,今年7月,他终于等来了学校的通知——交10万元赞助费,孩子就可以录取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因为,孩子录取的这所“牛小”只收支票形式的赞助费。
上幼儿园费尽周折
黄勇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妻子是自己的高中同学,两人从小学念到大学,再到工作,除了出去旅游,几乎都没怎么离开过北京。黄勇和妻子都是普通白领,他自己是公司的中层,而妻子在另一个公司做人事工作,生活富足美满。6年前,儿子小可乐的降生,更是让整个家庭沉浸在无尽的喜悦当中。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小可乐”,是黄勇希望他能够从小在无忧无虑中健康成长。“我们这一代从小到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学习压力还是挺大的,现在不是重视素质教育了嘛,我觉得真别给小孩那么多压力。”
可事与愿违。小可乐上幼儿园,就已经让家里费尽周折。为了能让孩子在离家近一点的公办幼儿园上学,黄勇托了很多关系,最后是动用了岳父大人老战友的关系,才勉强挤了进去。
“那也是花了小一万块钱赞助费的!”黄勇说,自从有了挤进幼儿园的经历,他便对孩子的教育前景不再抱有“幻想”。小可乐进入幼儿园后,黄勇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关注教育话题。
“我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只要是年纪差不多的,都有了孩子,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为回避不开的话题。”黄勇很快就意识到,“幼升小”的重担已经压在他这个年轻的父亲身上。小可乐的户口随他,登记在东城区,他家附近的片区内有几所普通小学。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黄勇和妻子一起,去了片区内的那几所小学“考察”,结果都不尽满意。硬件设施,这几个学校连个完整的操场都没有;软件方面,师资力量似乎也不大有竞争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