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主编小语:欢迎查看上面的家长必备,并加入eol家长QQ群交流:家庭教育109842050,小升初110622713,幼升小113948932。
近日,关于中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该不该删除的话题,引发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下面是家长在中国教育在线社区为大家提供的一些资料,供大家交流!
【新闻事件】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20多篇经典课文被从教材中“踢出去”。此消息既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
陈莉(教师):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事物总是向前发展变化,经典也应推陈出新。要知道,现在的这些经典,都是在当年剔除旧经典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敬一山(媒体从业者): 只要新换的内容延续了鲁迅的精神,具体内容再切入这个时代,那么更新就是一种可以赢得各方认可的进步。遗憾的是,替补上来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作为新闻报道的范文可以,作为承担人文教育重任的语文课文,则缺少了些人性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换上韩寒的一些文章,争议是否会少一些?
郭文斌(教师): 《红楼梦》很重要很伟大,难道就必须放在教材中吗?鲁迅的作品走出教材,但书店里仍然很容易买到,学生们并非读不到鲁迅作品。
石敬涛(职员): 教材不怕删,怕的是垄断,怕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教材大一统。只要有应试教育,学校就必然选择应试教育范围下最权威、有着“标准答案”的教材,学校和学生就必然失去了自由选择教材的自由和权利。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教材内容有任何的删改,必然会引起一番口水战。相反,如果教材内容多元、丰富、活泼、生动,那么教材就会脱离工具属性,回归价值意义。那时,多元化教材的进进出出,也不再那么扣人心弦、受人关注,而会成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朱四倍(教师): 学语文毕竟不是学历史,学作家作品也不是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文学家当成政治家来解读,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这是违背语文规律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审视语文教材的“换血”,让语文教材回归本身,而不是让其承担多余的功能,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只有把语文教材的发言权还给教师时,当语文教育跳出实用主义的思维时,我们对于语文教材的看法才会更加理性。
相关阅读>>神六及巴金反思散文等入选中小学新课本(组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