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与焦虑”:教育的适切性呼唤教育理念和内容系统更新
教育的历史应该是人类从诞生起就开始了,不像别的行业化不断地在更新迭代,日新月异,教育始终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个体自我成长与发展。
对于家庭而言,怎么从家庭环境(遗传基因、家族历史与文化等)出发,结合孩子天性、当代社会等因数,实施适切的教养。从学校层面来看,依据自身定位,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个别学生特殊发展特点,优化教育资源,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今后成就自身职业及生活所需的教育。
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教育大师及相关教育理论,可以说没有任何别的领域有如此之多的成果积淀。同时,有意思的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很多别称,比如先生、教员、园丁、蜡烛、慈母、春蚕、教练、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等,这正好体现了教育特有的多样、多元和复杂。教育的对象是人,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要把共性和个性结合,实施真正适切的教育无疑困难重重。可以用工业化手段高效应对人的共性问题,但是对于个性问题,工业化手段则显得无能为力,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对此造成极大伤害。于是,“私人订制”大受欢迎,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公办、民办(贵族、私立、国际等)、培训辅导机构、小班化教学等等无不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得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工业化带来的不足与缺憾。于是,当下的教育行业似乎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场景!
但是,当下的教育真的已经满足了芸芸众生的需求了吗?教育真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促进人全面发展,让人能持久地追求自己幸福的功能了吗?
答案是值得令人思考的,因为教育还在不断、持续地打补丁!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补丁”热潮越发猛烈。比如,提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艺术教育进中考、教育部“教育惩戒”、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体质管理”、北京“体育20条”、天津“劳动教育评价成升学依据”、全国人大“家庭法草案”、上海“每位教师10年内必须有流动记录”、福建“打破教研员终身制”等等,从这些热词中可以看出各教育相关单位和部门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当下教育困局持续出招,发起了实现美好教育攻坚战!
笔者以为,“补丁”得打,但是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同时解决学生学习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更新”提供适切的教育,教育的真正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朱永新教授的观点很有启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朱教授说“不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育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他认为,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现在,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教’转向了‘学’,所以‘学什么’尤其关键。”近30年来,人类的科学知识成果比过去2000年还要多的多,如果还沿用原来的知识体系显然是不行的。为此,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5年前就提出了卓越课程体系,从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来考虑课程设置——“生命课程”、“大科学”和“大人文”课程。同时,他认为未来的教育至少要给学生留出50%以上的自主空间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再利用已学知识来推进学习和研究,其实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由“大科学”、“大人文”为基础组成的基本课程,对学生来说是低难度、低负担的,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寻找自己将来的发展定位,并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调整。这或许是教育内容系统更新的有效路径之一。
其次,作为受教育者,要及时实现自我教育的“理念更新”。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或者作为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要确立对于“学历”的理性观念,正确定位“自我”,尽最大可能不被学历焦虑所裹挟。中青网记者樊未晨写到最近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热词,比如“双非硕士”、“小镇做题家”、“985相亲群”和“海淀家长”等。这些新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无论是就业焦虑、婚恋焦虑还是育儿焦虑,其背后都与学历焦虑挂钩,并且这种学历焦虑不只是一种个体困扰,而是正在成为社会整体层面上的一种集体困扰。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所描写,在一个整体向上流动的社会,文凭成为就业、婚姻和提升下一代社会地位的“敲门砖”,围绕文凭和学历产生的竞争和焦虑就此成了社会的核心议题。樊记者提出,个体并不只能屈从于这种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个体性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不是一纸文凭就定性了一个人的前半生,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后半生。尽管个体困扰始终源于社会结构,引发问题的结构性矛盾并不是凭借个体就能够克服的。
笔者以为坐以待毙地被动等待完善的制度规范及社会转型期问题的顺利解决当然是不可取的,但不顾“自我”的真实需要,邯郸学步式的奋起直追,飞蛾扑火地追求所谓的高学历以跻身上流社会,也是不理性的,最终必定难逃陷入焦虑泥潭而不可自拔的境地。
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大家在一定程度是在充当“园丁”。能不能从专注于产花数量的 “园艺工人”渐渐升级到倾心培育花朵“自身独特之美”园艺师,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智慧和磨难的过程。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首先得有个立足于学生终生幸福发展的大教育“格局”,无论社会如何变革,“补丁”花样如何推陈出新,坚守立德树人不动摇,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从容,才能不焦虑,从而实现“明道”、“取势”和“优术”三结合,发挥教育专业性作用,为家长解忧,为学生谋福利。
作者 | 吕仲良,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