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减负不能减责、减质
为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持久的热门话题,各地的探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社会上争议比较大。在笔者看来,从当前的实际状况看,确实应该减负,但是只有精准施策,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
知识和方法不会自动跳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适度压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首先要学好课堂知识,因为学校安排的课程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不考试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需要通过考试倒逼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度的考试也是必须承受的压力,不能因为减负而完全抛弃。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8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什么叫负担?我们讲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作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作课业、学业,叫作必须付出的努力。”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但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人生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各个年龄段学习什么知识效率最高,如何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些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学会融会贯通,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学生和家长真正的负担并不是课堂内的学业,而是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班。国家虽然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内的升学考试,但义务教育阶段内的很多“好”学校,明里暗里又让学生提供各种能力证书,看重一些学科竞赛的成绩,以此作为选拔的依据,由此催生了各种以提高入学竞争力为目的的培训班。这些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如果不是孩子的真正爱好,就可能成为孩子的学习负担,也成为家长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负担。这才是真正应该减掉的。
不当的减负,还可能给家长增负。有的地方要求学校不留书面作业,教师只能出题后,让家长打印,让家长陪伴完成。当然有些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及时制止了这种行为,但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便不愿意如此“负责任”地布置作业了。由于不能布置书面作业,有的教师不得不用APP等平台布置作业。家长不得不去相应的APP平台注册,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各种广告、推销的骚扰。校内无作业,自然校外补。优质学校是稀缺资源,为了能挤进门槛,只能花钱上更多的培训班,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减少,而家长的经济负担反而增加了。
减作业、降考试难度、压缩学习时间,要从科学角度出发,把握好“度”,更要防止课内减负课外加。现在一些家长吐槽“学生作业家长做”“家长负担越来越重”,其实家长不是不愿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对家庭教育与校内教育的“错位”有意见,对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向家长转移、对家庭教育职责的无限放大有意见。
减负不能减责、不能减质,必要的学习和考试不是负担,正常的竞争不是负担。精准减负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三方合作,厘清各自定位,做好各自分内的事,不错位、不越位,这样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作者:李志民 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