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因在年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8%的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的影响大。在受访者看来,同辈群体带给自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三观塑造和社会认知上。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同辈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57.6%受访者认为同辈人间的适度差距可以激发个人内在动力。更好地发挥同辈人的积极作用,62.5%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更好的群体环境,60.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需要为有益的同辈群体交往创造条件。
受访者中,00后占0.9%,90后占28.7%,80后占53.6%,70后占13.0%,60后占3.2%。
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同辈人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
蔡斌现在在上海工作,老家在河北。高中时,由于性格较为内向,蔡斌和同学、朋友没有太多社交。上大学后,经过老乡介绍,蔡斌加入了学校的舞蹈社团,认识了许多同龄人。“我们每周在固定的时间一起练习舞蹈,我因此交到了几个非常谈得来的朋友。”蔡斌说,他大学期间受到身边同辈人的影响很大,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90后青年张鹏(化名)对记者说,他的一些观念、想法明显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填报志愿、选专业的时候,我对工科专业了解不多,但身边很多学长学姐都选择了工科专业,他们当中还有人顺利申请了出国读书,我也受他们影响选择了工科专业。”张鹏认为,同辈人对自己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学和大学阶段。
调查显示,76.8%的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的影响大,其中18.9%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大。青少年时期(47.5%)被认为是同辈人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然后是童年时期(25.7%),接下来依次是青年时期(16.7%)、幼年时期(5.4%)和中年时期(4.1%)。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袁彤(化名)是家中的独生女,袁彤觉得同辈人对自己的学业和就业选择影响比较大。“我刚上大学时参加了很多社团,不知道怎么平衡好课外活动和学习的关系。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大四的学长,他把学生工作做得特别好,成绩也很棒,后来保研了。他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指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袁彤还回忆说,她读研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就业迷茫期,后来在实习中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5岁的姐姐,得到很多职业选择方面的建议。“我们本科和硕士都读了不同的专业。我一直担心自己专业基础不扎实。她告诉我要在专业的基础上注意多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调查显示,同辈群体带给自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56.6%)、三观塑造(47.3%)和社会认知(42.8%)上,其他还有:情感交流(38.7%)、兴趣爱好(30.0%)、脾气秉性(29.6%)、人生规划(23.8%)和道德规范(15.2%)等。
袁彤坦言,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很多事情不便和父母交流,同龄人成为她寻求支持和帮助的主要群体,“现在在工作上、感情上遇到困惑,我会首先找朋友倾诉”。
张鹏则表示,由于父母是老师,他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家庭教育,受到来自家庭和同辈人的影响是差不多的。
调查中,36.2%的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的影响超过了父母和老师,40.3%的受访者觉得没有超过,23.6%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
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心理学系副教授韦庆旺告诉记者,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一个教师影响、同辈群体影响逐渐上升甚至超过父母影响的过程。“到青年时期,同辈群体影响已经很大了,因为他们更多地以同辈群体为参照,跟同辈群体交流,很多事情已经不跟父母和老师说了。这种影响是必然的,如果一个青年主要还是受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韦庆旺认为,同辈群体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个体自尊、自信的影响。“没有同辈的认可,甚至跟同辈群体不一样,可能都会给个人自尊和自信带来不好的影响”。
57.6%受访者认为同辈人间的适度差距可以激发个人内在动力
上海某高校法语专业学生李玖(化名)对记者说,她学的专业需要平时多下功夫练习,有时她会产生倦怠。“而班上有几个同学非常勤奋,始终坚持,我看到优秀的人在努力,也会受到影响抓紧时间学习”。
袁彤说,父母一直非常重视她的学习环境。“他们觉得校风好的学校,班里的同学也能相互促进。刚上大学时,我妈妈还提醒我说,交友要慎重,尽量多和一些眼界宽广、自律的人交朋友”。
调查显示,57.6%的受访者认为同辈人间的适度差距可以激发个人内在动力,54.6%的受访者认为同辈人之间更容易相互激励和促进。不过,也有57.8%的受访者指出同辈群体之间可能会攀比和出现不良竞争,29.7%的受访者觉得不良的同辈群体圈子会产生负面影响。
李玖认为,孩子幼年时期,同辈群体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受家长引导方式的影响。“我小时候并不会主动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中学时还比较叛逆,但我父母没有把‘别人家孩子怎样怎样’挂在嘴边,比较注意教育方式。后来我上大学接触的人多了,也开始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人学习了”。
张鹏觉得同辈对个人的影响有时会变成压力,引起攀比,“大多数人都会与同辈人比较,因此个人需要管理好自己的社交圈,掌握度,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更好地发挥同辈人的积极作用,62.5%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更好的群体环境,60.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需要为有益的同辈群体交往创造条件,49.3%的受访者觉得学校需要加强德育和价值观引导,38.4%的受访者建议个人要明辨是非、择善而从,远离不良群体。
韦庆旺认为,避免青少年因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而对同辈群体产生补偿性逃避认同,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自尊自信的培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创造包容、多样性、鼓励展示独特自我的氛围,让青年的自尊自信更多建立在个体内在的标准之上。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多渠道倾听青年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学习以外的、自我表达和展示的平台。加强心理咨询,支持和扩展以兴趣开发和自我展现为目标的各种同辈群体的健康交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