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元旦到来之际,不知为何,满朋友圈的人都刷起了自己18岁时的自拍或照片。“我的18岁”迅速成为了刷遍微信朋友圈的梗。那一张张青涩的照片,充满了年代感,加上一些略带自我调侃的文字说明,引来大家的热烈互动。(2017年12月31日《法制晚报》)
18岁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让人感到惊奇的同时,也让人感到特别亲切。
都在晒18岁照片是什么梗?究竟是什么让大家参与进来?我想原因很多,比如,最有杀伤力的就是,“00后”马上就要跨入18岁了;再比如,近些年来,人们热衷于“致青春”,而此刻又值新旧年交替之际,人们便借着“18”表达良好的祝愿。但不管是什么具体原因,能够将18岁与现在的自己进行一番比较,都遵循着一根主线,那就是,回顾年轻时的初心,再度出发,为如今的自己打气,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和人生奋斗。
与我们这些致敬18岁的成人不同,我们的孩子还不到18岁。18岁对于孩子们来说,仍然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当然也充满了吸引力。因此,我们在刷自己的18岁照片时,也应该想到,如何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18岁。让他们在和我们一样成为过来人后,在回望自己的18岁的时候,能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研究这个命题是很有意义的。
在我看来,这个命题的实现主要靠父母。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说过:“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其实,俞敏洪的话说得并非没有道理。斯坦福大学前教务长朱莉也提出了“18岁孩子需要具备的8种能力”,而诸如“一个18岁的人必须懂得如何与陌生人交谈”“一个18岁的人必须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等话题,更多的也是家庭教育的命题,这些东西也不是学校教育能够简单包揽的。
一些人恐怕还记得“神童”魏永康的故事。他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是,离开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生活不能自理外,也不能正常地参加交际活动,最终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魏永康的例子虽然极端,但近些年来,溺爱孩子的父母可真不少,大学毕业了不工作“啃老”的孩子也不少。这些家庭教育失败的孩子,在三四十岁时回望自己的“18岁”时,会想什么呢?悔恨、遗憾?还是甚至都缺乏反思能力和同理心,以至于浑浑噩噩过日子,对“18岁”蕴含的正能量都无感了?
要想青春无悔,一是,家长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价值观,意识到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梦想的实现也是要奋斗的,做不到这些,这个人的青春将是空虚的,这个人的人生基本也就注定了是失败的。二是,提高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不是孩子的保姆,过度地溺爱孩子,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妈宝”,变成“啃老族”。三是,明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定义和分工,不要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后孩子的“高分低能”。
联想这些日子,人们热议的“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词汇,奋斗、实干是当下和未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的主色调。当个人的努力与历史的进程相互契合,这个人的人生将是幸福和有所成就的。我们的孩子,现在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历史阶段,拥有着最好的人生际遇,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帮助孩子们顺势而为,借着时代的好风,送孩子们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切莫辜负了18岁的人生好时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