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9月,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年的时光,让我们再思考:到底怎样才是“全面发展的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人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长期以来我们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有一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科院学术总干事苏霍姆林斯卡娅到我们学校访问时,我曾就这一问题专门请教于她。卡娅说,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富有个性化的人——“这一个”就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所谓“全面发展的人”,绝不是一群高度同质化的、共性的人,而是富有个性化的人。
但是,今天这样千篇一律的学校,高度同质化的课程,几乎一样的培养模式,必然培养出更多的、高度同质化的、共性的人。我们已经面对一个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而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更加快速、更加多元、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的社会,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富有个性和创造的人。国家新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指明了今后选拔人才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分数,还要求具有特长、个性。
有人说,今后,赢得语文者赢高考;我认为,还要加一条:赢得特长者赢人生。那么,如何培养个性化的人、以适应未来的社会?
第一,发现儿童的爱好。由于每一个人其遗传基因、智力结构和生活环境不一样,就像每一片不一样的树叶,每一个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让一群一年级的孩子到沙滩上玩,我们就会发现,有的孩子马上就组织起人盖房子,有的独自挖一口井,有的无所适从,还有的东张西望……按照美国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八个智能是不一样齐的,有的在语言上见长,有的在数学上突出,有的会唱歌,有的不爱运动……总之,每个孩子总会有自己的爱好,这是一个先天的智能。
但是,儿童不会自己告诉我们他们的先天智能,这需要依靠教师、家长去发现的。如何发现?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不同的生活场景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不断地去尝试,总会发现一个孩子持续的几个方面的爱好。
第二,培养儿童的兴趣。一旦发现一个孩子喜欢做某一件事情,如特别喜欢讲故事,或者对唱歌具有禀赋,我们成人就要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条件,鼓励孩子不断地在这个领域去尝试、探索、体验、感悟。慢慢地,孩子就会对某一个领域的事情越来越感兴趣;再慢慢地,这个兴趣就会培养起来,并且会用一生的时间乐此不疲地去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母校——北京八一学校时,还津津乐道地谈起当年踢足球的往事,直到今天中央把振兴中小学足球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改革领域,我们仍然发现一个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兴趣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可能,一些孩子在某个时期会出现厌烦这个领域的事情,那是我们的培养方式出了问题,就要及时地改变教育方法,以适应孩子的兴趣需求。因为,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兴趣特别重要。
第三,挖掘儿童的潜能。据脑科学家研究,普通人仅仅才使用了大脑的4%,有高达96%的潜力还没有被开发,即便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也只用了大脑能力的10%左右。而日本教授七田真博士经过40年研究发现,5岁前孩子的“间脑”(大脑的一部分,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是除嗅觉外一切感觉冲动传向大脑皮层的转换站,编者注。)多数是没有关闭的。近年来,马来西亚华裔科学家TomHar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只要通过“间脑”启动课程,6-15岁间的孩子也可有效地开启大脑内深层的“间脑”记忆回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兴趣是外显性的,而其背后是大脑中潜能的力量。一个人大脑的潜力是无限的,就像一片处女地,有待于开垦。而如何挖掘一个孩子的潜能,就需要我们提供课程,让孩子在相应的课程中深入地、持续地、有效地学习,其潜能就会慢慢地释放出来,达到一个专业的高度。郎朗就是从小发现了对钢琴的天赋,家长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而成为钢琴王子的。
第四,发展儿童的特长。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长是指一个人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特长就是一个人的“才能”。我认为特长是区分“这个人”与“那个人”不同的重要才能,也是一个人个性化的重要标志。
一个人的潜能挖掘出来之后,就会与众不同,就形成了自己的特长。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很聪明,想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福楼拜就问他有什么特长,莫泊桑说,上午用2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2个小时来学习弹钢琴,下午则用1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小时练习踢足球,晚上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福楼拜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我就是一个特长:读书写作!莫泊桑明白了一个道理: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成功!
中国古语云:“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今天也有一句话:“千招会不如一招绝。”任何人往往其一切成就都建立在最擅长的一点上。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才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一个人贡献给社会的都是其特长,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也是靠自己的特长,因而拥有特长的人才更有可能拥有一生的幸福。
我儿童时期读了大量的小说,最大的爱好就是文学,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作家。到了中学,就以文科见长,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挂在墙上供同学参考。到了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更如鱼得水,泡在图书馆里大约阅读了200多部中外名著,然后便开始了创作。工作以后不论做机关工作、做学校管理,业余时间创作一直不辍,出版小说、散文,加入省级作家协会,乐此不疲,正是受益于儿童时期的爱好、兴趣。也正是这一写作的特长,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教育、发现儿童、办好学校。
基于理论和经验,玉泉小学一直以来坚持开发《适性课程》,即适应每一个儿童天性爱好的课程。每年大约要开出120个左右的社团才能满足2800名玉泉学子不同的选择需求,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课程选择与尝试,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从发现爱好,到培养兴趣,再到挖掘潜能,最后形成特长,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化的学生,才能造就出适应未来的公民,才能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我认为这是今天学校的新使命。
(文/高峰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