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个初中同学来访,说他的孩子参加了几所民办初中的“小升初”预录考试,孩子成绩不错,都通过了,请我帮忙参谋参谋;就在同一天,我又接到了一个远方亲戚的电话: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参加了一所本地很有名气的民办学校的预录考试,3000多人竞争800个入学指标,孩子成绩排在800名开外,亲戚找到我这个“教育业内人士”,希望能帮忙想办法……
其实,每年的这个季节总能遇到很多这样的事。这个季节,就是各民办中小学提前招录考试的季节。放眼全国,各类有关“民办学校招生火爆”的新闻也是屡屡充斥媒体报端。作为常年工作在基层的教师,笔者对此现象总觉得有话要说。
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旨在鼓励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以分担政府办教育的压力。如今,中小学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与各级政府不遗余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也给老百姓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应该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当民办学校“火爆”到了成为老百姓的首选,就不得不重新审视了。
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荷包鼓了,愿意多花钱选择民办学校的优质教育服务是极正常的。但是,拎着钱袋子挤民办学校的都是有钱人吗?非也!实际上,民办学校的相当一部分家长也是工薪族、打工族等中低收入人群。荷包不殷实还挤民办学校?这会被人们无情地斥为不理性。为了下一代生活得更好,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甚至“卖血”,从来就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这种传统只说明老百姓教育投入热情高,而非“不理性”。如果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足够优质,且优质公办教育资源足够多的话,老百姓还会“不理性”到了花大钱上学的程度吗?
我听说有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中考考生接近一半来自县城的几所民办名校,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分散在下面的乡镇民办学校。
这说明什么?第一,“民办学校火爆”现象非经济发达地区独有,贫困地区尤甚。与民办学校火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乡镇公办学校急剧萎缩,一个辖区人口近3万人的乡镇中学,输出的考生不足百人,你相信吗?公办学校萎缩是老百姓对非优质教育主动放弃的结果,反映出老百姓对公办教育的不满意。第二,在这个贫困县,理应由政府埋单的免费教育支出,至少有一半由老百姓埋单了。贫困县财力有限,办教育花不起钱,选择“民”进“公”退,老百姓又乐意埋单,给政府节约了钱,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放弃了近一半的教育投入,还偷着乐,就足以说明地方政府的动机很不纯——有意放弃承办教育的主体责任,把办教育的成本转嫁给老百姓。这样做的后果是,老百姓腰包被掏空了,消费能力打了折扣,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后劲,非但教育没办好,经济也跟着受拖累。
所以,在地方政府的教育大棋局里,不能只有优质民办教育的棋子,还要有更多优质公办教育的棋子,这样老百姓才真的有了选择的机会。不能因为民办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就放弃对优质公办教育的投入。
要发展优质公办教育,绕不过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钱,加大对公办教育的投入,“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另一个是人,发展优质公办教育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现在的公办教育,政府不能说没投钱,但是所投的钱主要花在了学校硬件上,例如有专项资金建气派的教学楼、买高端的教学设备(有些仅仅是摆设),却一直没钱(或说没政策)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很多公办学校高楼建起来了,优秀教师却流失了。无法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公办学校的优质化从何谈起?
公办和民办教育,本来同属社会教育资源,并非天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不是非得扶一个压一个。恰恰相反,它们犹如人之两条腿,只有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撑起一地教育的大棋局。
(作者为一线教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