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有委员提案建议中小学校停止评选三好生。提案中列出四大原因:一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二是家长学生纷纷送礼,滋生教育腐败;三是小小年纪,学会种种不正当竞争,侵蚀儿童心灵;四是经社会调查,多数老师、家长反对评选。
习惯给孩子贴标签的中国父母和老师,心里总会不自觉地寻找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标签,“三好生”无疑是目前使用最顺手的。提案所列原因,虽令众多家长心有戚戚焉,可转而一想:如果不评“三好生”了,那会评什么呢?“三好生”评选制度也不是在今天才引起广泛争议,但却一直能保留至今,显然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
上学期末,南京一网友爆料说:“我儿子班上有40人,有30多人是三好生!这是不是在哄孩子开心啊?”三好生泛滥,显然不是哄孩子开心,反倒像哄家长开心。
而家长其实并不开心。另一位网友道出家长追逐“三好生”的无奈:现在南京所谓的“名校签约”在录取学生时,最低要求是一到六年级每学期都要被评为三好,功课全优。
评选“三好生”的初衷是鼓励优秀学生,是对孩子努力的一种肯定。但当“三好生”的称号和择校、升学挂上钩时,一切都因功利而变味了。
尽管南京鼓楼区几年前就取消了区级“三好生”评选,增加了“合作之星、学习之星”等10种“鼓楼之星”的评选,分别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内容。但这一良好的变革最终还是落入俗套——“小升初”时,知名初中在招生时将这些奖励与加分相连,而且最看重“学习之星”,给学生加的分数也最多。
“取消评比‘三好生’,却没有改变终端评价,这种作用非常有限。”南京一位小学校长也表示了他的无奈,教育最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对学校的评价终端还是在升学率上。“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仅关注孩子的多元素质发展能行吗?”
评“三好生”本没错,错在评的过程中,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其他优点;错在评价之后,“三好生”这一荣誉称号多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只有改进和完善“三好生”的评价机制,取消各类考试中的加分政策,彻底清除其中的功利色彩,才能使“三好生”的评选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
谈何容易?谈谈而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