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促优质,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各级政府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名校办分校、结对帮扶等多样化办学体制,为各学校之间共享资源、以强带弱、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搭建平台,推进所有学校共同发展。吉林省委将推行“大学区”管理列入全省社会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省组建大学区164个,覆盖95%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实行学区制改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建立教学教研帮扶共建关系,组建5个教育联盟(集团)。重庆市通过试行委托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寻求智力扶持等方式,实现薄弱学校结对发展“全覆盖”。山东省共结成4400多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帮扶对子,基本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建立7个教育集团,实现了集团内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等“五个同步发展”目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实施联盟捆绑发展工程,建立了兵地学校和援疆学校互联机制。
二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与创新,既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加快实现偏远农村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创新了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智慧成长的新模式。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5亿元,建成全国第一个以省级教育部门为单位的“教育云”。陕西省建立了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网络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岚皋县坚持建、配、管、用、研整体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和WIFI全覆盖。湖北省近三年累计投入50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运行、维护机制初步形成。安徽省探索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虎林市、鸡东县、佳木斯市郊区等通过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与应用模式探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两个国家试点建设等方式,建设数字校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五)建特色,深入推进内涵发展
各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质量、培养合格优秀人才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循素质教育、育人为本之法,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是教育教学坚持立德树人。各地始终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作为质量之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思想统领。强化德育为先,创新德育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西藏自治区结合“两学一做”和“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新旧对比教育,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湖北省组织“我的中国梦”“少年传承中华美德”“我家最美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署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工作,提高民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贵州省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打造“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德育品牌。江西省井冈山市创新“互联网+红色资源”德育模式。河北省巨鹿县“道德品行储蓄银行”德育创新经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
二是课程改革聚焦质量提升。各地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辽宁省锦州市滨海新区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注重“上好每一节课,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好每一个学生”。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探索实施“五步走”推进策略和“442”课时分配模式。青海省湟中县积极开展以“实践新方法、打造新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了“高效课堂”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实施因材施教。
三是特色建设彰显传统文化。各地遵循现代育人理念,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挖掘育人要素,以特色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坚持“特色立区,品牌立校”,走“本土化地方课程、专业化教师队伍、特色化学校文化、区域化整体发展”创评之路。黑龙江省抚远市、黑河市爱辉区、饶河县充分发挥中俄边境地域优势,开展学术探讨与校际合作、教师互派、研学旅行等丰富多彩的中俄教育交流活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大力开展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实现每个孩子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目前,各地各学校办学特色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展现了现代学校文化发展的新景象。
(六)保公平,全面关爱特殊群体
各地密切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贫困生等特殊群体需求,积极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普惠政策,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其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消除障碍,平等接纳随迁子女。各地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努力落实“两为主”和探索在当地参加中高考的相关政策。安徽省坚持“两个为主”“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不断健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体制,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7%。山西省2013年起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参加中考,2014年起实行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参加高考,实现了“平等就学全覆盖、一视同仁全覆盖”。
二是多方参与,合力关爱留守儿童。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统筹协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特殊关爱。安徽省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9万个。山东省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设立了3200处留守儿童关爱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受检的21个县均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管理体系。贵州省实施幸福校园、平安校园、自信自强、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全程资助“六大工程”,精准关爱留守儿童。
三是促进融合,大力加强特殊教育。各地政府关心残疾儿童少年,加强特殊教育保障力度,全面推进普特融合,积极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新格局。四川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水平达到6000元,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青海省大通县投资111万元,对特教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加大学生生活自理、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日常教学活动。贵州省各地普遍重视特殊学校建设,赤水市、惠水县、都匀市、印江县、平坝区三残儿童少年入特校就读的比例均在40%以上。
四是建档立卡,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各地政府建立并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湖北省把教育扶贫作为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全面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建立并完善了以义务教育为主体、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政策体系。山西省繁峙县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提高到2000元,对孤儿、单亲贫困家庭走读生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资助。四川省洪雅县近三年投入近860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1.4万余人次,对义务教育阶段43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施“专人、定责、保质、常态化”精准帮扶。陕西省、湖南省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工程,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全覆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仅2016年,教育资助资金投入就达47.52亿元,受惠学生361.21万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