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统筹配套,完善学校附属设施。各地在学校校舍建设、设备配置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在校园安全、美化绿化、改善生活设施方面的投入,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吉林省实施校园校车安全工程,基本实现了“校车、校园警务室、视频监控”三个全覆盖。湖南省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改食堂、改寝室、改旱厕、改澡堂”和学校“净化、亮化、绿化”工程。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所有学校实现“一键式”报警系统与110平台联网。四川省平昌县全面完成“明厨亮灶”工程,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购买食堂相关服务。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宁夏隆德县等完成了中小学饮水设施改造,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饮用水。西藏自治区错那县、申扎县等高寒地区全面完成所有中小学校供暖工程建设。甘肃省民乐县为所有农村小学架设水暖和空调,实现“无尘化”取暖全覆盖。
(三)创机制,全面优化教师队伍
各地深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努力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完善教师补充、培训、交流、待遇落实和各项机制,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从教积极性,全力保障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一是在补充上出实招,不断输入新鲜血液。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缺口严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拓展多种补充培养渠道,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山东省实施“临时周转编制专户政策”,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1:2.4核编,共核增5.6万名教师编制。湖南省规定每3年对各市(州)编制总量调整一次,对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按照班师比单独核编,并将农村中小学附加编制比例由3%调高至5%。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核增教师编制6.57万名,解决农村师资紧张问题。贵州省近三年共招聘2.7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岗教师接转率达到90%以上。湖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均实施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留得下”的本土化新师资。重庆、江西等多省启动实施全科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培养计划,推动农村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各地继续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全国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学费补偿和国家贷款代偿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新补充教师约172万人,其中2013—2016年新补充教师129万人,2017年新补充43万人。全国近五年新补充教师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31万人,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18%。
二是在成长上下功夫,拓展教师发展空间。各地重视加强教师培训,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能力水平。吉林省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海南省近三年连续实施“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对全省3000多名乡村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河南省采取全员研修、网络平台培训、名师送教下乡等多种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江西省万年县与上海松江区对接,采用“影子式”跟班实训教师800余人。贵州省大力实施“乡村名师培养计划”,每年遴选300名省级乡村名师,设立乡村名师工作室,搭建乡村教师成长平台;大方县、赤水市等均与清华大学、北师大等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建立优秀校长教师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在交流上建机制,努力盘活教师资源。各地开展“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校长教师交流机制,突破交流轮岗的制度瓶颈,让教师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优起来,推动师资均衡配置。河北、黑龙江、甘肃等地采取农村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培训、城市教师到乡镇学校“走教”制度,推动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内蒙古自治区对任职或任教满三年以上校长、教师以自愿和互配等形式开展交流。山东省在全省137个县全面推行“县管校聘”,两年来全省交流轮岗教师6.65万人。陕西省以“大学区”为交流平台,受检的30个县近三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7万余人。
四是在待遇上抓落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性政策,努力让长期工作在艰苦地区的农村教师有地位、有实惠、有发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云南省受检的45个县均实施了乡村教师差别化补贴制度,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每人每月最高分别达2000元、1950元。四川省富顺县建设1343套设施齐全的公租房,满足2000名年轻教师、农村教师的住房需求,会理县为教师建设提供经适房1411套、周转房570套。吉林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特设岗位正高级教师”评审制度,鼓励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受检的4个县近三年为606名连续在乡村工作25年的教师晋升了副高级职称。西藏自治区在高寒艰苦地区全覆盖建设教工之家,提供大家庭式的生活关怀,成为稳定教师最大的暖心工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