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中小学语文课换书了!总主编谈教学重点
2017-08-22
新华网
关注掌上高考

  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曹滢韩家慧)今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今后三年,“部编本”将陆续推向全国使用。

  这是全国“三科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教材有哪些变化?究竟“新”在哪里?近日,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接受了新华网独家专访,详细解读了新教材的特色,并提出使用的建议。

  温儒敏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介绍,这次语文教材编写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有许多新意,最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回到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多读书 会读书 读整本书

  曾有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级。小学阅读主要靠老师引导和指定,初三后终日面对应考,读书十分功利性,兴趣大幅衰减。很多人中学毕业了却没读过几本书,更没养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

  孩子们为何不读书?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忙于做题,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课外书。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如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倡导孩子跟父母、老师一起读充满童趣的故事、童谣、寓言、科普等,鼓励创造使用朗读、讲读、对话表演等多种方式。

  温儒敏说,学生读书兴趣培养不能光靠学校,家庭也很重要。从幼儿园阶段以听故事为主,过渡到小学阶段的纸质阅读,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少看电视,少看微信,少打麻将,多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记者梳理发现,与旧“人教版”相比,一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课文数量减少了9课,下册减少了10课。看起来课文单元数减少了,其实内容丰富了,尤其是大量增加了延伸阅读、口头表达等方面训练;三年级后,课文被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精读课由老师讲解,举例子、给方法;略读课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体会。另外,配套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提供了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特点的一大批好的作品。

  几方面同时着力,体现出“部编本”扩展阅读面的主要特点,且搭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机制。

  温儒敏说,对老师而言,要防止把略读和课外读变成“精读”。因为附加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就少了,“要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的时光。”

  事实上,近年来中高考导向在发生变化,直接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高考语文卷面从六七千字增加到八千至一万字。阅读材料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大领域,学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训练,是很难读懂、完成回答的。

  作为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多年来一直为提升中国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鼓与呼。

  他认为,培养阅读能力,根本上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语文课不只要精读精讲,不要“抠”得太死,更要交给学生各种实用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