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念小学的时候,因为口音被同学们嘲笑,他们成群结伴但都不带我玩,每天只能被欺负得哭鼻子。”
“初中学习成绩不好,一次月考考了班级倒数第一,老师在课堂上用很多难听的话骂我蠢,觉得我被老师抛弃了。”
……
这些受访者如今都已成年,但对于校园时代的“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校园冷暴力,会给受害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且伤害后果持续时间长,但由于这类暴力行为较为隐形,常常不被发现或被人忽视。不仅如此,冷暴力在长时间发酵后,还常常诱发肢体冲突,变成武暴力。
据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近日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起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170人,其中一部分正是由校园冷暴力变为武暴力,有的是施暴者的暴力形式转换,有的则是冷暴力受害者内心积聚愤怒,为寻找存在感、认同感,选择暴力反抗。
班里被孤立妈妈却告诉其别放心上
亮亮是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名高中生,性格有些内向。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一个不怎么合群的小伙伴。而对于亮亮来说,他害怕融入群体,这是因为读初中的时候遭遇过校园冷暴力。
当时,亮亮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初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亮亮成为班上同学的嘲笑对象。
“大家都不愿跟他玩,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是成群结队坐在一起,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亮亮所在初中的老师告诉记者,后来重新给亮亮安排了寝室,并对全班同学进行了教育。但是,亮亮心中的创伤并未抚平,至今仍在“作痛”。
校园冷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通常表现为老师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以及不公正对待学生、监视学生动态等,或是一群学生刻意疏远、歧视、孤立、嘲讽某一学生,造成某一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根据今年4月相关机构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其中15.8%的受访者表示很常见,70.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有。
可见,校园冷暴力就在身边,但其一般不会立刻产生影响,也不易引起关注,具有一定的隐性。而当冷暴力走向显性时,往往就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六安市某高中高二学生娟娟回忆说,上小学时,她有两个关系很好的同学,但后来因为一些矛盾,导致两个同学都不理睬她。其中一个同学是老师的孩子,在班上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就鼓动其他学生一起排挤她。受了委屈,她回去跟妈妈诉苦,本来以为妈妈会帮她“出头”,但妈妈却告诉她,别放在心上。
于是,娟娟选择隐忍,但这并没换来和解,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欺负。有过之前的经历,她觉得再跟家人讲也不会理,特别无助。在这之后,娟娟情绪低落,不愿上学,不愿吃饭,也不愿意跟人相处。家人发现异常后,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有一定的抑郁情绪。目前,娟娟正在接受治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