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创办附中附小,惠及5万中小学生
大学发力 助阵薄弱中小学
旨在让高校的资源输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2014年起,北京出台创新之举——高校创办附中附小。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子”成效如何?高校如何找到贴合实际的契合点来开展扶持?中小学又应如何利用好高校资源?请看记者调查。
这段时间,北京市的基础教育领域大动作频频:先是学区制与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让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信号再次被明显释放;接着,就近入学的举措使得公众对于教育均衡的呼声进一步提升,“倒逼”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将提升薄弱校质量、拉齐各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北京市教委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想了不少办法。
北京市三十几所中小学更名,“北京市万寿寺中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万寿寺小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回龙观二小”更名为“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更名之后都与大学沾了边儿。这些变化,皆源自于北京的一项创新之举——高校创办附中附小。
轮廓初显
以高校名义创办附中附小25所
去年6月,北京市区教委牵线搭桥,将中小学“嫁给”了高校。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该项目启动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3所高校分别与海淀区等4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设39所附中附小。其中,加强建设已有的附中附小14所,以高校名义创办附中附小25所,惠及近5万名中小学生。
项目实施半年来,附校改善已初见成效:学生实践拓展活动增多了,学习形式多样化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老师教学思路更广了,学校教学和科研能力更强了;家长更放心、更满意了,社会关注度提高了。当然,对于学校主体来说,责任也越来越艰巨了。
先说资金支持。从2014年起,北京市级财政每年设立78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该项目。支持标准为每创办一所附中附小拨付相应高校200万元。2014年暑期投入专项资金8383万元对附校进行改造和校园环境改善,改革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再说“看不见”的支持。从外在形式上的校园硬件资源共享到内在教学质量的协助提升,将高校优质资源引入基础教育的整合思想符合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理念,使教育链条不再割裂,实现各个阶段融合。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主任王焱红说:“北外除了和我们分享硬件资源,还利用其雄厚的外语师资力量,使学生耳目一新。”北外国际教育学院曹文院长也介绍说,作为外语特色学校,北外充分利用高校的外语教育和国际化优势,与附中一道探索十二年一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用12年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