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也知愁 疏导有高招
因体育课忘了穿白球鞋被教师批评提醒,之后一见到操场的跑道就觉得“透不过气来”,这个孩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还是有了焦虑倾向?一座大山,山上插满了尖刀,自己在山的这一边,山的那一边是“100分”,这个孩子的画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目前不少中小学生的焦虑程度超出正常水平,成为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有的已威胁到生命安全,家长要高度关注。
持续高焦虑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甚至可能有性命之忧,而我国中小学生的焦虑水平持续增高这一现实,考验着家长的教育能力,也凸显出家庭教育疏导孩子焦虑的任务。
要了解孩子为什么焦虑
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的焦虑源,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事情焦虑。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焦虑不外乎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身体焦虑等,而学习焦虑是最普遍的,人际焦虑、身体焦虑比例也不小。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目前学习焦虑最主要的起因是升学压力、学习内容的难度、学习内容数量过大,还有教师、家长与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而引起的冲突。
我曾主持项目调查小学生的情绪健康问题,选取的是高年级几个班的孩子,要他们用简笔画画出“我的苦恼”,并到讲台前讲述自己画的是什么苦恼,焦虑又因何而起。最终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学习焦虑、缺乏安全感、与同伴失和、亲子冲突、师生关系、体相障碍等。
从焦虑源看,因为学习压力而苦恼的约32%,同伴关系约25%,亲子关系约18%,师生关系约10%,自我接纳约10%,其他约5%;从焦虑程度看,有关学习焦虑的几个画面展示的焦虑程度让人心惊。
画面之一:一颗鲜红的心脏,一支利箭直穿而过,心尖在滴着鲜血,旁边写着“79分”。
画面之二:自己全身都埋在土里,地面只露一个头,动弹不得,天上有几架飞机,正对着自己的头,投下一连串炸弹,自己表情绝望。孩子讲述这是自己想到考试时的感觉,无力无助、沉重万分。
画面之三:一串黑色的脚印,旁边写着“85分”,学生讲述:考差了,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等着挨打、挨骂,甚至没有饭吃、挨饿。
画面之四:一座大山,山上插满了尖刀,自己在山的这一边,山的那一边是“100分”,学生道:我觉得这座尖刀山自己爬不过去,总是考不好。
画面之五:一块大石头,一把刀,旁边写着:“数学”,学生声音低沉地讲述我的数学考得很差,我的心像石头在砸、像刀在劈一样……
这些画面强烈的负面情绪色彩,反映出孩子们学习焦虑的普遍性和程度的严重性。人际焦虑、自我接纳的焦虑也普遍存在,一个当中队委的孩子画了她的“两根杠”,画了3张选票。全班投票选三好生时她只有3票,她说“我被全班抛弃”,想不通为什么,非常苦恼。
现在的孩子虽然无衣食之忧,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却重视不够,而家长过度关注分数、对成绩不好给予严厉惩罚,是孩子学习焦虑持续上升的家庭缘由,这对家长是一个警示。
疏导焦虑要有原则、懂方法
家长疏导孩子的焦虑,一要教会孩子积极的情绪认知,二要教给孩子疏导焦虑的具体方法。
情绪认知就是学会看待情绪,比如认识到苦恼堆积起来就成了焦虑。教会孩子积极的情绪认知,比如疏导孩子的焦虑,家长首先要将“有苦恼”合理化,让孩子懂得成长中不断有苦恼是正常的,积极解决烦恼才能长大,这样能培养起孩子对学习压力、人际适应的积极态度。
一个孩子比赛输了很苦恼,家长告诉孩子,输了很难受是正常的,但光难受没用,记住“输了重来”就是了。之后这个孩子学会了遭遇挫折时,习惯大声喊出来“输了,重来!”情绪非常积极正面。这个家长教给孩子的情绪认知就是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
家长还要教给孩子具体方法去疏导焦虑,帮助孩子总结一些有效的途径,例如增强自信,用努力向上代替自卑;用转移来忘掉苦恼;学会寻求帮助来消除苦恼,如向同伴倾诉、寻求心理辅导等;用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咬紧牙关战胜软弱;学会沟通、协议,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不欺善”“不怕恶”,要学会合理反抗;学会宽容,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苦恼;用哭一场来化解、宣泄掉苦恼等。
事实证明,有了积极的情绪认知,这些具体方法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一旦学会情绪管理,消除了焦虑,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加。跟踪调查显示,好多经过指导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都能使用这些具体方法去应对学习困难。同理,积极的情绪认知和疏导焦虑的具体方法对他们以后人生的职场挫折、人际困扰都是极有价值的。
为此,家长要懂一些心理学原则。心理疏导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原则有所不同。实际上孩子是懂得很多道理的,心理疏导要帮助孩子解决的是消极情绪问题,心理咨询的原则是“咨询室里无批评”“无条件积极关注”,主要方法是沟通、理解,而不是批评。即使孩子错了,还是不使用批评,这是家长不大熟悉的,需要学习。
例如一个男孩画的是一只大拳头,他对同学们说:“我长期受人欺负,我希望自己有一双大拳头。”如果家长不知道心理学原则,就可能批评孩子“想打架不好”。而心理疏导方法是全盘接纳男孩子希望有一双大拳头保护自己不受欺负的渴望,教孩子人应该不欺善、也不怕恶的道理,让孩子懂得老欺负别人不好,老被别人欺负也是不好的,告诉孩子有多种保护自己不受欺负的方法。
家长要掌握“无批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心理疏导原则和方法,才能解决孩子情绪方面的问题。
高危人群需要重点介入
容易患某种疾病的人群,叫做这种病的高危人群,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予以预防,降低危险的发生。心理疾病同样存在高危人群,家长要学会识别心理疾病的高危特点,才能降低孩子心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消极情绪稳定的孩子,是心理健康疾病的高危人群,其共同特征是消极体验、消极情绪稳定,持续时间长,内向、自卑。消极情绪、苦恼谁都会有,但有的孩子“来得快,去得也快”,不高兴的事情很快就忘掉了,所以总是乐观开朗、“不知愁”;而消极体验稳定和深刻的孩子,则需要家长重点关注。曾经有个高二的学生长期抑郁之后狂躁发作,拿着木棍追打父母,嘴里念叨着哪一年哪一次为什么事情打他,哪一年哪一次为什么事情不准他吃饭,还有哪一年冬天把他冻在阳台上……这就是消极体验极其稳定,由于家长不懂,没有及时疏导,长时间积压起来成了心理疾病。
退缩、自卑的孩子需要家长重点保护。孩子自卑、退缩有多种原因,比如学习成绩不好、人际困难(如被同学排挤、嘲笑)、因体相不如别人(如个子矮小、其貌不扬)而不接纳自己、行为退缩、自卑,这是家长要特别关注的。如果再加上消极情绪稳定,家长就更要高度重视,必要时须求助专业力量介入。
有些退缩、自卑的孩子因为胆小怯懦,就显得很遵守纪律、很少有攻击行为,从不惹是生非,尤其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从思想品德角度看,他们没有问题行为,甚至老师写的评语也不错,但从心理健康角度看,问题就比较严重。自卑是所有不良性格的核心根源,退缩行为如果得不到纠正,发展到最后就可能离家出走、离校出走,更严重的就是退出生命世界。家长对此要有敏锐的识别,及时保护孩子,防患于未然。
高度规范的高焦虑孩子容易被家长忽视。有一类孩子的高焦虑是通过对“规范”的极端认真表现出来的。如一个孩子因体育课忘了穿白球鞋,教师略带批评地提醒她下次记住,她觉得十分丢脸,之后一见到操场的跑道就觉得“透不过气来”;还有孩子因迟到被批评,此后只要稍微晚一点可能迟到,就害怕得近乎恐惧。家长容易认为孩子遵守规范,把这种情绪反应视为“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无意间还在加码。但这种高度遵守规范因而“透不过气”的恐惧体验,从心理健康角度讲,已经是焦虑症或焦虑倾向,是需要纠正的。如果被家长忽视,孩子就可能要求自己去达到实际上不可能的高标准,更加焦虑重重。
有一类“从未出过差错”的优秀学生,带着这样的极端化观念进入中学、大学,遇到一点差错或挫折,情绪反应很极端,甚至因为班干部被撤换、考试没有得第一名就轻生。他们高规范的背后是以高焦虑在维持,脆弱度很高。尤其到了青春期,面临学业、恋情、人际等内心冲突加大,稍有出入,已经很脆弱的心理就失去控制、崩溃,甚至酿出惨剧。看起来是孩子脆弱,实乃家长保护孩子不力之过。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长,著有《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