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受孩子的痛苦
如何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呢?这对很多家长而言都是头疼的问题。“比如在孩子跟人打架,哭着回来的时候,我们家长该如何做才好呢?有些家长一回来就展开教育或批评,这样做顺序错了,孩子大多不接受或很难接受,甚至会顶撞家长。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家长要主动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并把你能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平静下来,并愿意跟你交流。这时再慢慢问清楚事情经过,搞清楚事情原因了之后,再进行教育和引导。跟孩子沟通时,谨记要遵循这样的顺序。”余金龙说。
家长如果能贴近孩子的内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内心的苦与乐,这样孩子也学会了去感受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孩子的同理心就建立起来了,就不会有自杀孩子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相对而言,抑郁症冬天比较高发,而自杀问题则在春天比较多。余金龙指出:“新年伊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很多压力因素会扑面而来。在这个季节很多人容易被压力压垮。孩子们则面临新学期开学节后综合征的问题,在假期放松后,回归充满压力的学习环境,是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的。”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适当放养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余金龙建议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适当放养。“让孩子从小融入社会,去经历磨砺和挫折,让孩子碰碰钉子。”余金龙说,“多数心理压力来自人际关系,现在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会,但在应对人际关系方面,实际上并不如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我们小时候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七大姑八大姨,见得多,自然就会学得多。现在孩子的家庭内人际关系则太单纯,三口之家组合出来的关系是六种。当真正进入社会时,我们要面对的是复杂得多的关系。越早让孩子社会化,接触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类型的关系,越有利于他们成长。”
余金龙也强调责任感的重要:“要让孩子从小做事或做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而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独立行动,独立承担后果。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也应该更早点对孩子展开。可家长往往只关心作业做得怎么样。其实,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不管他们学习如何,胖瘦美丑怎样,他存在的本身,健康、开心地活着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人在外地,我每年看望父母的机会很少,但父母知道我很好,就会安心。我因此确认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并爱惜自己。孩子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采取不负责任的选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