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我这里咨询。孩子成绩很差,父母担心孩子不能考上高中,所以想让我跟孩子谈谈,让他有点紧迫感,努把力至少能考上高中。
孩子是随着父母一起进来的,有一个大书包爸爸始终拿着。坐了一会儿,妈妈想起来孩子没有吃早饭,于是忙不迭地去附近的肯德基给他买吃的。
孩子很内向,问一句答几个字,有时候根本就沉默,只有爸爸在一旁替他回答。早饭买来了,孩子有了点笑脸,又立马问妈妈,有没有买烤鸡翅。妈妈连声说:“对不起,我忘记了,对不起”!听到这里,孩子一脸怒气,推门而出,妈妈也马不停蹄地紧跟着出去安慰孩子。
剩下爸爸很尴尬地看着我,赶紧跟我解释:“这个孩子我们操了很多心,只是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毫不夸张地说,冬天的衣服我们都是要捂暖和了,才给他穿。起床后洗脸水打好,牙膏都是挤好的。我们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他就是不理解呢?”
这位爸爸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疑惑。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为什么父母做得越多,结果却适得其反呢?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一个观念:孩子是你生的,但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父母常常把孩子当成完全属于自己的宝贝,把孩子当成是生命的延续,认为孩子是要继承我们的意愿,弥补我们生命中的遗憾的。于是,我们对孩子就有非常多不合理的期望。事事都要大包大揽,对孩子无微不至,怕他经历父母经历过的曲折,怕他吃了父母吃过的苦,怕他承受不起风雨,也让他肩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最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能担负责任,事事依靠父母,甚至不快乐、不幸福的人。
蒙台梭利曾这样说:“每一个独立了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虽然孩子需要母亲怀胎十月,靠父母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但是孩子作为独立的人,应该是拥有独立人格,并能承担自己责任的人。就像《圣经》里面所说:“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你们只是负责照顾。”如果我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让孩子走自己的路,不要试图去霸占他。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旁观者,我们需要为他们的成长鼓掌,我们需要扮演好一个指引和陪伴者的角色。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能依靠任何人,他只能依靠自己。他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只能像我们一样,一步一步,曲曲折折地走向成熟。
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读懂孩子
“我家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平时总喜欢跟同学争论一些问题,偶尔课堂上还会引起争执,惹得老师经常向我们反映。我们觉得,孩子们争论的这些问题不是太幼稚,就是太无聊,对学习也没啥帮助。很多时候大人批评他,他还老是不高兴。我该怎么引导呢?”
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同学之间发生点小争执或者轻微的动手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进入学校,面对的是集体生活,既会遇到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也会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同学和老师。这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学会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必要过程。
如果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出现争吵,甚至打架等举动,我们先不要急着给孩子们贴上“不听话”“欺负人”等标签,更不要粗暴干涉孩子之间的事情。否则,我们就可能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搞得满城风雨,给孩子常来不必要的伤害。
2012年,《大河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同桌两个娃娃,嘴仗打出国际问题”的新闻:据郑州一位家长反映,孩子在小学有个外国小同桌,上课时说将来当上国家领导人,就占领中国,孩子因此和她吵架。班主任让孩子写检查、向对方道歉……
这件事情,当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既有谴责班主任小题大做的,也有批评家长不该过度保护孩子的,当然还有力挺家长坚持不让孩子认错的。看完整个事情的经过,我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无论班主任还是家长,只要回到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视角,或许就不会上升到“国际问题”的高度了!
对于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上述争执与其上升到爱国主义和“国际问题”的高度,倒不如把它当作两个懵懂孩童之间的一场玩笑,只是因为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搞成了一个“国际玩笑”而已。从本质上来看,这跟两个孩子互相之间骂脏话没有太大差异。
而作为成年人,首先需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也要有更多了解。其次,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把握好处理事情的原则和尺度。
班主任完全可以先跟外国女孩详细交流,搞清楚她当时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然后再引导她认识到,这样说会牵涉到政治敏感问题,避免下次再脱口而出类似话语。
同时,也要让中国孩子认识到,这只是外国同学的一句玩笑话,并理解和肯定他爱国的本意,引导他摒弃前嫌,跟同桌友好相处。双方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后,再鼓励两个孩子自己解决先前的纷争,恢复彼此的同桌情谊。至于他们通过何种方式,老师其实完全可以放手,没有必要一定让中国孩子写检查和道歉。
同样,作为家长,更需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并鼓励孩子自己面对和解决同学之间的事情。家长需要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爱国情怀,但不至于鼓动孩子不要跟对方道歉,甚至强化孩子之间的对立,这样做就显得有些越俎代庖了。
同时,我们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去取代孩子的思考和判断。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很多时候跟成年人的判断大相径庭。我家伊伊的很多爱好,就让大人有些看不懂。她每次出门,最喜欢捡拾地上的树叶和石头,常常把这些分文不值的东西,当作心肝宝贝带回家。
为此,她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盒子来装她捡来的这些“宝贝”。而爱干净的外公,往往看不惯伊伊的这些举动。有一次,大扫除的时候,外公把伊伊收藏的这些东西扔进了垃圾桶。
伊伊知道后,跟外公大哭大闹了一番。一边哭一边指责外公:“我的东西,你为什么不经过我的允许,就把它们扔掉了呢。你赶快去垃圾桶捡回来。”等外公下楼去看的时候,这些“宝贝”已经被清洁工拉走了。伊伊只好作罢,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伤心和气愤。
外公整理房间,也是为了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干净。可惜的是,他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凡事应该由大人说了算。但即使是孩子,也有了独立的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也希望获得尊重。
当我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并没有责怪孩子。我只跟伊伊说,为了家中的环境卫生,以后捡来的树叶和石头,都要清洗一下再放进盒子珍藏,并且让她告诉外公,哪些东西是不要随便扔掉的。
最后,我还和伊伊用捡来的树叶做了一幅很漂亮的粘贴画。这件作品让外公大吃一惊,连忙感叹,原来树叶还可以做成如此精美的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做法,我相信老人家也会逐步改变一些固有的看法,慢慢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
要想读懂孩子,我们还需要掌握孩子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每一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表现也不同。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研究儿童行为40多年,了解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人们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出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