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
★家委会并非“实权”机构,家委会成员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沟通——把家长的要求反映给教师,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家长,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的工作进一步改进。
★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一切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显示。微信群又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儿童,但这最核心的人群——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和教师更要慎重,谈及学生问题,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感受。
看到一则家长“凭实力”竞选家委会的新闻引爆了舆论,焦女士一点儿也没感到震惊,这不就是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吗!
每天下午3点,焦女士就开始盯着名为“××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微信群坐立难安,等待班主任在群里汇报学生一天的表现。表扬自家孩子一句,仿佛脸上有光,批评一句,又恨不能立刻回家收拾“小兔崽子”;发展到后来,没被表扬都像被批评了一样。
班主任说完,例行程序就是家长们排着队道谢。虽然不知道老师是否真的在乎这些虚礼,但焦女士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害怕少说一句会对孩子不利,那就不如多说一句。逢年过节就更热闹了,家长大概个个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吹捧起来清新不落俗套,甚至还有人用老师的名字作起了藏头诗。
设立家校群的初衷是方便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也不知从何时起却成了负担,24小时消息带来了24小时焦虑。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从当下社会层面来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焦虑。“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群里的表扬和批评带跑
有人总结家校群中的家长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老师的绝对拥护者,老师一发话,马上回应“您辛苦了”;二是晒娃求关注,每天把孩子完成的作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三是“打酱油的”,别人说谢谢我也跟一句;四是“潜水的”,没有必要就不说话。
但无论哪一种,身为家长,都得时刻盯着微信群。然而,全天候的无缝交流真的有必要吗?尹建莉的答案十分确定: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根本不需要如此频繁的交流,这对双方而言都是负担,彼此打扰,十分低效,“真正的高效交流是在双方需要时再交流”。
在尹建莉看来,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比如,很多家长成天盯着家校群,看到老师在群里表扬这个批评那个,看到表扬开心,看到批评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但一个真正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表扬和批评牵着鼻子走。
家长焦虑,其实老师也茫然不知所措:家长说了“谢谢”,该不该一一回复?回了这家漏了那家,家长会不会有想法?当微信群被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刷屏,老师不得不时刻瞪大眼睛,生怕怠慢了什么重要信息。
尹建莉说:“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不排除有的老师享受来自家长的‘巴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