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位于合肥市瑶海区的胜利路小学迎来了开学。黄女士家所属的学区并不在此,但她特地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学区房”,之后甚至将户口也迁了过来。
胜利路小学并不是当地的“名校”,甚至有些“默默无闻”,它藏在深巷中,仅仅8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一栋简单的教学楼紧挨着一片并不算宽阔的操场。
黄女士之所以费尽“周折”,就是因为这所学校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愿意接纳自闭症儿童的普通小学。近5年来,学校先后接收了5名患自闭症、脑瘫的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普通小学生一样的学习环境。而搁在其他“名校”,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011年9月,刚刚带完一届毕业班的胜利路小学语文老师刘后勇成为一(2)班的班主任。他得知,班里要安插一个“特殊”的同学进来,并且孩子妈妈要每天来陪读。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刘老师才“摸清”了张卫(化名)的“特殊”来源于自闭症,他决定试着帮助“母子俩”融入班集体,这一试,就是5年。张卫的母亲王玲(化名)2008年为了孩子,毅然辞去了合肥一家大型企业设计师的工作。由于很多幼儿园不接收自闭症儿童,王玲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定点接受务工人员子女的幼儿园。在孩子7岁那年,她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孩子送到普通的学校,让他接受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
于是,她找到了位于自家学区范围内的胜利路小学,校长黄祖荣起初也很犹豫,毕竟没有这样的“先例”,但他还是决定给王玲和儿子一个机会。
“不想让孩子受到‘特殊’对待,想让他在‘普通’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的行为习惯,能和同龄的孩子们一样正常的交流,长大后才能被社会所接纳。”在她看来,普通学校里面那种环境和氛围是家里和特教机构所不能给予的,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刚到班级的第一年,张卫没有规矩意识,自我约束和学习能力都几乎等于零。他会突然大声喊叫,甚至会离开位子乱跑,同学们投以诧异的目光。下课以后,他和别的孩子也没有什么交流,老师跟他交流,也得不到回应。这让刘后勇老师十分头疼。
“孩子一天天长高,可是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同龄孩子相比有很大差距。”刘后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那段时间我经常搜集自闭症的资料,课后也经常和他妈妈交流,只要有新的办法我就会告诉他妈妈。”班主任刘后勇并没有灰心,而是和王玲一起“探索”能让张卫适应班级生活的办法。
在刘后勇的“安排下”,每个同学每天都尝试和他说一句话,从早上热情地打招呼,到课间课后的休息玩耍,张卫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关怀。
“我们特意成立了5人‘帮扶小组’,由他妈妈和另外3位同学组成。这3个同学是流动的,随着座位调整,班上每个同学都和他有交流的机会。”刘后勇希望,全班同学团结在一起的“洪荒之力”能助他成长。
站队时站得不整齐,上体育课跑偏方向,上厕所太慢太磨蹭,上课听课走神儿,同学们都会及时纠正他,提醒他。一年后,班级同学慢慢习惯了,接纳了这个“特殊”同学的存在。张卫渐渐和同学们有了交流,有些同学如同“守护神”一样,形影不离地照顾着他。
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张卫只能读一些简单句子和词语,三年级一次语文课上,他竟然一口气流利地读完了一段课文,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动得想哭。”王玲把这件事记在了日记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