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次课程,从早上8点半一直到晚上7点,多门课程第一册书要全部讲完……全国各地中考刚刚落幕,很多考生却并不能松一口气,随之而来的是高强度的高中“衔接班”。很多地方民办培训机构聘请高中名师,开始了集训营式的“衔接课程”。
记者调查发现,“囫囵吞枣”的衔接教育背后,有家长和考生担心“不学跟不上”、“课外干货多”的心理,也有商家一再渲染炒作的“陡坡效应”。
假期“衔接课”:比初三上课还辛苦
长春市九十中学生张子轩(化名)刚刚中考结束,却来不及放松玩耍,面对他的是“魔鬼训练营”一般的高中“衔接课”。张子轩妈妈给他报的这个“衔接班”号称都是“附中一线优秀教师授课”。
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英语六门,一共15次,结束时要将第一册书全部讲完。每天从8点半上到晚上7点,每堂课长达90分钟。
张子轩苦不堪言,“本来还想趁着假期好好出去旅游,结果却发现比初三上课还辛苦。”
张子轩妈妈有些心疼孩子却无可奈何,大家都在补课,你不补,将来上课老师就按照补课学生的进度讲,肯定跟不上。
该培训学校招生负责人程校长表示,初中学霸一进高中,被甩下来的很多,就是因为初中课程简单,高中知识量大,老师上课讲得没那么细致,因此不提前学习会跟不上。
当被问及“课程进度太快,学生能否跟上?”时,程校长说,老师讲的都是干货,所以要比正常课程要快,听过衔接课之后再听正常课程就知道哪些是重点知识,学习也更有针对性。
记者发现,此类培训学校多位于居民小区内,宣传也都是熟人在朋友圈内转发,从外表看,很多学校挂着“留学培训”或“能力开发”招牌,但上课的却是“高价”聘请的高中教师。一位学校招生负责人说,“现在教育局抓乱办班比较紧,一般人我们都是私下宣传。”
“陡坡效应”被夸大渲染?
高中为什么跟不上?听的懂课,却考不好试,这就是“陡坡效应”。在朋友圈中“口口相传”的培训广告中,“陡坡效应”是被一再提及的问题。
记者发现,在“衔接班”广告中往往这样宣传:很多初中学霸一进高中考试屡屡挂科,上课听懂记住了知识内容却不会做题。这是因为高中的知识量大,“初中三年课程不如高中一年的知识量”。“很多学生成绩好是因为提前学完了高中课程。”
一名参与培训的高中教师表示,“陡坡效应”,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学校为了充分的备战高考,将高中三年课程都被压缩到两年完成,课程量大、时间紧张,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必须“往前赶”。另一方面是由于初高中课程缺少应有的衔接。“很多知识点本该初中学习,但由于中考不考,一些中学都跳过不讲,而高中教师以为学生都学习过,就一带而过,也导致学生跟不上。”
一名组织了“衔接班”的家长说,其实他也不太懂“陡坡效应”,但家长都这么传,不提前学真的心里没底。请老师讲课,就是买个心理安慰,宁可信其有。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学智表示,从初中到高中是从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转变的过程,学生需要逐步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节奏,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超前学习来过渡。商业机构实际上夸大了“陡坡效应”,利用学生和家长的恐慌心理来做文章。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