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抗战烽火中“长大”的中国大学
2015-08-04
北京日报
关注掌上高考

抗战烽火中“长大”的中国大学

  1944年秋,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左一)、罗庸(左二)、闻一多(左四)、王力(左五)欢送罗常培(左三)赴美讲学时的合影。看到这张老照片,陈平原先生笔端饱蘸深情地写道:“联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联大有精神: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联大人贫困,可人不猥琐,甚至可以说‘器宇轩昂’,他们的自信、刚毅与聪慧,全都写在脸上。”这张老照片,“堪称抗战中意气风发的中国读书人的象征”。(杨彬)

 

  “连天烽火”与“遍地弦歌”本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景,但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二者竟巧妙地相互配合,交织成撼人心魄的乐章。有一张老照片令我印象深刻,那是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的合影,堪称抗战中意气风发的中国读书人的象征。我曾说:“联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联大有精神: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联大人贫困,可人不猥琐,甚至可以说‘器宇轩昂’,他们的自信、刚毅与聪慧,全都写在脸上。”今天的中国大学,从校园建筑到科研成果,都正朝“世界一流”飞奔,却找不出如此明亮、干净与自信的合影——那是一种由内而外、充溢于天地间的精神力量。就精神境界而言,其实我们比不上抗战那一代。正因此,我写作《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一书,希望带领读者回眸那段历史。

  ■中国大学不仅没被炸垮,还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弦歌不辍,催生出众多美好的“故事”与“传说”

  抗战军兴,原本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华北的中国大学,纷纷内迁。战争结束时,大学数量由108所增加到141所,学生从4万多增加到8万多。中国大学不仅没被炸垮,还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弦歌不辍,催生出众多美好的“故事”与“传说”,这是中央政府、后方民众以及大学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台湾作家齐邦媛在《巨流河》中提到,当年她在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念书,战事紧迫,随时可能撤离,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长王星拱说了,不到最后一刻,弦歌不辍。第二天,朱光潜先生继续讲他的英国浪漫主义诗篇,只字不提随时可能降临的炮火。战争不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与思考,反而加深了我们对文学、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1937年10月底,中央大学南京三牌楼农学院实习农场的职工们决定,把畜牧场饲养多年的美国牛、荷兰牛、澳洲牛、英国猪、美国鹅、北京鸭等良种实验家畜,搬迁到大后方去。历经千辛万苦,一年后的11月中旬,这些职工赶着牛呀猪呀,终于到达了重庆。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1941年“于重庆警报声中”撰写《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称:“我于一天傍晚的时候,由校进城,在路上遇见他们到了,仿佛如乱后骨肉重逢一样,真是有悲喜交集的情绪。”如此有情且鲜活的历史画面在当时比比皆是,仔细阅读与钩稽,很容易理解中国学人的个人修养、历史意识和文化情怀,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能在忧患中浴火重生的答案。如此扣人心弦的故事,古代中国未有,同时期欧美各国也谈不上。

  ■硝烟弥漫中,众多大学师生之弦歌不辍,这本身就是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

  战火纷飞中,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其中蕴含着某种让后人肃然起敬的神秘力量。历史上,凡狼烟四起时,最容易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便是手无寸铁的师生。“衣冠南渡”的情形虽并不鲜见,但从未有过在战争中为保存文化而有计划、成建制、大规模地撤退学校的壮举。这次内迁有几个引人瞩目的特点:第一,这不是溃败后的逃难,而是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第二,教学上,不是应急,而是长远打算,所谓“战时如平时”,更多着眼于战后的大业,保证了战时培养的大学生有很好的质量;第三,学术上,不是仓促行文,而是沉潜把玩,出有思想的学问,有情怀的大学者——这一点人文学尤其明显;第四,因大学内迁而见识中国的辽阔与贫困,于流徙中读书,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合一,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第五,除了具体的学术成果,大批大学的内迁,把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到原先比较落后的西南、西北,此举对于中国教育平衡发展意义重大。

  很多人有疑问:为何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内迁大学依然能够培养出大学者与大师?答案很简单:第一,无论师生,在如此艰难的大迁徙中,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合一。第二,生活圈子缩小了,教授们第一次和学生走得这么近,互相感召与启迪。第三,这段时间,枪口一致对外,校园里没有那么多内讧与政争。第四,生活艰辛,但对未来充满期待,反而显得“幸福”与“单纯”。这种精神状态,其实更适合于求学或治学。

  以上所说都是内迁大学的有形功绩,而无形的贡献是笔墨难以形容的,那就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表达了一种民族精神以及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硝烟弥漫中,众多大学师生之弦歌不辍,这本身就是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罗家伦有一句名言:“武力占据一个国家的领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