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教育时评: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金牌观”?
2016-08-15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里约奥运会正火热进行,由于有几位我国优秀运动员冲击金牌失败,如何看待金牌成为最近舆论场中的热门话题。在微信朋友圈,《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当我们用‘痛失金牌’来报道孙杨,我们在向孩子传递什么价值观》等热文都抨击了“金牌至上”背后的功利心理。那么,究竟该用怎样的金牌观念教育孩子?本期争鸣推出两篇立场各异的文章,期待激发读者更多思考。

  奥运之美远不止看得见的金牌

  全民体育发展了这么多年,人民日报也提醒“唯金牌论”时代已过去,但最近几天,面对一些知名运动员的失利,不少媒体依然用“痛失金牌”来作为新闻标题,不少观众也有微妙的挫败感。可是,“痛失金牌”之痛,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种“痛”,也许来自对金牌的极度渴慕。金牌在错位的价值观里,已经僭越了竞技体育之精神,成为无上的价值与荣耀。哪怕是微弱的差距,拿到金牌就是英雄,而金牌之外,似乎都成了空气。成王败寇,一锤定音。可问题是,奥运精神就是把冠军送上人生巅峰,把其他拼搏奋斗者们统统打入“冷宫”吗?

  这种“痛”,也许来自对成功的市侩解读。心灵鸡汤温补过度了,成功学的“鸡血”打太多了,我们对动态人生的理解,似乎也就仅剩下夺取金牌的刹那辉煌了。太渴望成功、太冀望以盖过别人的风头刷出自己的存在感,看起来是一种傲娇的自负;说白了,不过是靠金牌支撑一种虚浮的成就感。

  而所谓“痛失金牌”一说,传递给孩子们的,则是错位之痛、骄矜之痛。

  奥运会就是创造奇迹的地方,如果一切竞技成绩都能靠信心与指数推演出来,临场的那些汗水与泪水,又有什么意义呢?运动员固然未必需要修炼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理臻境,但也没必要被金牌绑架,在利欲与算计中放大金牌的魔力。

  在课堂上,有老师曾问学生:“有谁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有人犹豫说是“乔戈里峰”。老师继续问:“第三高峰、第四高峰呢?”这时就没人回答得出来了。这里固然有物竞天择的必然,但“没有第二,只有第一”的“金牌至上”思维,也裹挟了不少人的认知与逻辑。人生种种不如意,便是“只见金牌”的功利思维的副产品。就像白岩松在电视上说的:“看到那样的标题叫谁谁痛失金牌,怎么就痛失,好像原来预定的就是你的,人家打得好,当然就是人家的了,这是体育比赛开个玩笑。”放大泪水、放大失意,看不见过程之美、听不到实力之音,心无旁骛之后,碎落满地的,就是极端成功主义的病态心理。

  不由得想起个小插曲:本届里约奥运,“用了洪荒之力”的运动员傅园慧之所以“亮了”,恐怕恰恰是因为她的身上展现了竞技体育该有的自然率真之美、不事雕琢之美。在学校,在教育领域,“痛失金牌”式的心态已成为流感般的顽疾。比如唯成绩论、唯“状元”论,可谓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在每个夏天,几乎都上演着这样的闹剧。“状元”有房产、有代言,甚至连笔记都可以待价而沽;可是第二名、第三名呢?几乎没人关心他们。可问题是,偶然的一分两分之别,需要给出天壤之别的待遇吗?这个社会的有序运转,仅仅靠的是“第一名”们的洪荒之力?

  少点“痛失金牌”,多点“喜获银牌”吧!就算是铜牌抑或黯然出局,天也不会塌下来。我们恭喜金牌获得者,却不该把金牌当作人生的全部。看比赛的时候,告诉孩子,奥运之美,远不止这块看得见的金牌。体育如此,学业如此,人生亦然。(邓海建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