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父亲参与越多,孩子成绩越好,为什么?
2017-06-27
中国教育新闻网
关注掌上高考

  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得越多,孩子在学校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男女的性别差异大。父亲参与的越多,越能与母亲互补,弥补女性单一教育的不足之处。 

  譬如,在家庭数学教育过程中,父母的分工是天然形成的。妈妈是生活的关照者,兴趣的启蒙者;爸爸则是自信的建设者,思维的开拓者。巩固兴趣,将数学兴趣转化为理性思维,是来自爸爸的影响。

  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沉着、理性和注重逻辑,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也决定了男性在孩子的数学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童年时期思维模式的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理性的思考、踏实的推导、严谨的习惯,这三个层面都需要爸爸的示范和引导。 

  1975年9月15日 星期一 晴 

  我的钥匙又丢了,已经丢了好几次了。妈妈不高兴,我也不高兴。我不是故意的,是真的不记得了。妈妈让我马上去找,是不是有可能丢在学校了。爸爸让我不用着急,他给我画了一个格子,我好好想了想。

  1975年9月18日 星期四 晴 

  找到钥匙了,掉到书包里了,夹在书包底下的缝儿里。这是爸爸指导的找法。丢的那天,我找过书包,而且把书包都翻了过来,没有找到。我还找了衣服 dōu,还有我的书桌抽屉,都没有。用爸爸教的方法,还是在书包里找,就找到了。

  以上摘自我的日记。

  我的日记中没有画出那个表格,但那个表格印刻在我的记忆中,是永恒的,磨灭不去的,它是这样的:

   

  这个表格显示了我当时猜测的三个地方。爸爸告诉我不要急着去找,而是先想;把想的事情写下来:可能在书包里,可能在衣服兜里,可能在书桌抽屉里;这样列一个表格,然后自己想想过去的情况。

  妈妈说,我一年丢一次钥匙,这刚开学就丢钥匙,总是长不大。爸爸说,长大不是个子长得高,而是想的事情多;想的事情多是要看写出来的,就是写成这个表格的样子。

  想过去找到钥匙的地方,不过就这三个,最有可能的就是在书包里。出门时,妈妈总是习惯性地将钥匙塞到我的书包里,上小学三年级后,我就不挂钥匙链了,挂在脖子上挺傻的,妈妈就把钥匙塞到我的书包里。我到家开门后,有时会顺手把钥匙揣到衣服兜里,有时会先到我的书桌那里,然后把钥匙放到抽屉里。

  反正,我觉得钥匙在书包里的可能性最大。爸爸教我的是,可能性必须是 100 里的,三个可能性,加起来必须是 100。上面的表格就是我给的可能性分数。可能性的分数越高,就越有可能在那个地方。

  列出表格后,再动手寻找,当然,先找书包。实际上,我已经把书包翻遍了,书本都拿出来了,铅笔盒也拿出来了,都没有看到钥匙。我开始翻衣服,衣服被妈妈放到一个大盆里了,是要洗的。爸爸说,别着急去翻衣服,想想看,书包里都找遍了吗?然后,把自己脑海中想的事情写出来,如果可能,就清楚地列出表格。接着,爸爸示范给我这个表格。

  这是我童年时期学到的最重要的课程,那就是采取任何行动前,先要充分地思考。爸爸就是这么要求我的。 

  爸爸和妈妈不同,他们俩下棋,总是爸爸赢,我一直觉得爸爸一定是比妈妈聪明。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聪不聪明,而是做事的方法不同——一个是行动在先,一个是思维在先。所以,下棋的时候,妈妈总是想悔棋,爸爸从来没有尝试过悔棋。找钥匙的事情中,妈妈让我立刻去找,结果还是找不到,爸爸就让我想彻底了再行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就是从9岁到12岁这一时期,孩子不再是以行动的方式开始模仿周边世界了,比如走路、跑步、踢球、爬树,都是以触觉行为先导的,孩子从行动中体会到与外界事物之间的互动,并学到互动的方式,作用的方式,以及外界事物反应的规律。到了 9 岁以后,孩子开始通过视觉学习,也就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探索外界,那么,形式就要开始变化,不是先行动,而是先书写,把要采取的行动写下来,或者把采取过的行动写下来。

  写日记就是这样的。这样做符合这个阶段的大脑发育节奏。儿童心理学中特别指出,大脑形成的过程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接受运动性信息,并模仿; 

  第二阶段:接受规律性信息,并自我解释; 

  第三阶段:接受结构性信息(就是课本上的知识),并尝试使用; 

  第四阶段:加工一切信息,并形成见解。 

  9岁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会一直延续发育到 18 岁。这个时期,重要的做法就是训练孩子使用文字,描述看到的事情。写出自己的行动,并尝试用文字的形式把所想的事情写出来,看到写的字时,大脑还会再过一遍,也就是初级加工。

  我找了书包没有找到,打算去翻衣服兜的时候,爸爸说,等一下,然后问我,如果在书包里,你找了,找到的可能性是多大。啊,学过认知心理学、从事教师工作的我,在回顾这样的关键对话时,简直就是找到了宝藏。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我思维的表层:如果钥匙在书包里,我找了,也有找不到的可能。对啊,是的,比如找的过程太潦草,找的过程中被一本五颜六色的书吸引了,都有可能啊。不过,我还是比较细致的,如果真的就在书包里,还是找到的可能性大。

  爸爸继续追问我,可能性大是什么意思?我说了个数,60,就是说可能性是60%。那么,钥匙在书包里,找不到的可能性就是 40%。这个时候,那层思维的表层就被撬开了,找过一遍以后,钥匙仍然在书包里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钥匙在书包里的可能性是 70% ; 

  我没有找到的可能性是 40% ; 

  那么找过一遍,钥匙仍然在书包里的可能性就是 28%(70%×40%),意思是说,我有 40% 的可能没有找到有 70% 可能存在的东西。 

  到此,一节学校中从来没有教过的重要操作实践课就呈现了出来。每采取一个动作后,都有这个动作导致的结果,这个结果影响着整个事情的最终结果。找书包这个动作,对找到钥匙这整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是有影响的,那么,找书包这个动作的结果,也应该被当作一个因素记录下来,并纳入到下一步的行动中作为参考。

  很多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喜欢跳跃步骤,觉得步骤已经非常熟悉了,于是列出一个算式,然后省略了中间四五个环节,就跳出结果了。其实,这是思维的瑕疵,是老师、父母过度追求速度、追求结果、强化练习速算的后果,这样,孩子便不再关注每一个环节、动作本身带来的对事情的变化和影响了。  

  找钥匙这件事,奠定了我日后做事细致的风格。做题要一遍做对,不追求快,而是追求做过的题一定是对的,每道题都有具体的步骤。爸爸的行为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找了一遍书包,没有找到,这是一个环节的结果,这个结果同样影响下一步的行为。 

  找过一遍,钥匙仍然在书包里的可能性是 28%。当时还没有找衣服兜,也没有找抽屉,那么,钥匙在衣服兜中的可能性仍然是 20%,在抽屉里的可能性仍然是 10%。要把三种可能性的总和变成 100%,这是一个放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当时我不会,是爸爸帮我完成的,当然,对于今天的我来说,那是易如反掌了。

  以上是很现实的情况,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我爸爸给我的大脑植入了与此不同的模式,后来影响了我一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才会导向与众不同的思考结果,也就必然会出现与众不同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境遇不同,本质上都是行为不同导致的。行为的不同,本质上又是思维的不同导致的。比如,寻找钥匙这件事,爸爸留给我的就是注重思考,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注重环节,一个环节出结果后,要重新修订之前的思考。

  让我们再回顾总结一下。钥匙找不到了,最有可能在书包里,妈妈催促我赶紧去找;爸爸说不着急,想一下可能在哪里,然后写下来,列出表格,根据表格中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去找。找了,却没有找到,不要接着行动,而是把这个环节的结果当作重要信息重新输入思考的过程,重新评估最初的判断,再根据判断来付诸行动。这是一套完整的思维理性化过程:写成书面形式→阶段性输入→再次评估→再次决策→付诸行动。

  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长大以后,也就特别反感什么都没有想好就立刻行动的人。这种人行动之后,要不就后悔,要不就得意忘形。就算失败,没有可以检讨的步骤;就算成功,也不知道成功的真正原因,导致根本无法复制。这样的思维习惯也就导致我行动慢,但只要出手,必达目标。

  我的人生职业是顾问,能够冷静、理性、客观、尽量全面地收集信息,书写下来,然后慎重地得出结论,并重视第一步落实后的情况,根据反馈重新评估最初的决策,进行优化调整。我对自己的人生职业非常满意,过眼云烟般地看到很多企业号召执行、落实、行动力,这些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模式,不能应对复杂的商业模式,也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多变的信息。

  对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其实都来自少年时期思维模式的熏陶,我爸爸能够塑造出我,我也成功地塑造了我儿子。我们同样都是理性、冷静地评估后再行动的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是儿童的身体发育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精神形成规律以及智力成长的阶段规律。儿童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是认识事物、熟悉事物、掌握事物、操作事物的过程。 

  在家里,爸爸与妈妈的分工是天然形成的。妈妈负责的是操作性的,带领我玩的都是动手的内容,摘扁豆、包饺子、摆放饺子、数楼梯台阶级数等。爸爸给我的更多的是规律化、模式化的东西。妈妈落实了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扶助成长;爸爸落实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就是动脑的过程、用脑的方式,从写日记到找钥匙时的列表格,都是思想的输出方式,通过输出强化自己再次加工,并按照每个环节的结果,对原始思维进行修正。

  结语: 

  如果每个孩子的成功都需要一把钥匙,你就需要知道这把钥匙在哪里。一个人是否能取得人生的成就,至少要到 30岁才能够有一个雏形。那就不要计较10岁的时候考试成绩如何,应该计较的是做过的题目是否真正懂了,这是钥匙。每个题目的解出过程是不是都有严谨的步骤,每一个步骤是不是都能够揭示出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够进一步与最初的想法核对上。这些才是钥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光明日报 2018-03-05
2.jpg